糖尿病是当前常见的慢性疾病,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监测血糖达标才意味着病情控制良好,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家庭血糖监测,有助于患者和家人及时掌握血糖波动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法,可以预防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也是医生调整降糖方案的依据。那么家庭血糖监测该如何正确进行呢?
家庭测血糖的设备
家庭血糖监测所需的设备中血糖仪是最主要的工具。在选择血糖仪时,准确性是首要考量因素,建议大家购买血糖仪以后,可以和医院静脉抽血同步比对一次,比较方法:当血糖<5.5mmol/L,与医院静脉血糖值的差异<0.83mmol/L,是允许的;当血糖≥5.5mmol/L,与医院静脉血糖值的差异在±15%范围内是允许的,超过上面这些范围属于不准确。建议每半年比对一次,对于频繁使用的,可1~3个月校准一次,保证日常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血糖试纸与血糖仪是需要型号配套使用的,试纸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试纸应存放在干燥阴凉处,避免受潮与阳光直射。非独立包装的桶装试纸开封后有效期为3个月,使用时要确保手指清洁,正确插入试纸,防止污染损坏。
动态血糖仪是近几年逐渐普及的监测工具,大约纪念币大小的工具,贴在皮肤上,里面有个非常细的针插入皮下检测组织液的葡萄糖数值,连接手机APP或者专门的接收器查看血糖记录。动态血糖仪的优点非常明显,佩戴以后可以连续监测24小时的血糖变化,随时了解血糖变化,比传统的扎手指测血糖数据更全面且没有痛苦,缺点是装置是一次性的,常年使用成本太高。在需要频繁监测血糖、调整用药的阶段使用动态血糖仪特别有优势,日常监测里动态血糖仪还是较难普及,本文主要还是讲普通血糖仪的监测。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监测血糖的时间点有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和凌晨血糖,平时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形成的血糖记录,叫“血糖谱”。最完整的血糖谱是“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凌晨血糖”,日常最常用的血糖谱是“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5次血糖谱)。餐后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的。
血糖监测频率要根据病情来决定。如果血糖很不稳定,近期需要密切观察、调整降糖方案的,监测需要更频繁,可能需监测5~8次的血糖谱,涵盖空腹、三餐前后及夜间血糖,每天或隔天监测。等血糖控制稳定以后,就可以减少监测频率,稳定期可以每周测1~2天的血糖谱。如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可疑低血糖的情况务必要加测血糖,感冒腹泻等生病期间或自己觉得任何不舒服的时候,都应该临时加测血糖。
血糖记录
平时测的血糖数值,一定要做好记录。常用的记录方式有记录本和手机APP,记录本可以自己设计表格或者打印表格,把有测的血糖值填写到相应的地方;智能手机有不少APP或者小程序都可以记录血糖,它会自动形成表格。血糖监测记录对于分析病情很有帮助,不同天的记录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规律,比如午餐后的血糖都是高的,那么可能就需要调整午餐的降糖药;之前晚餐后血糖都不错,某一天晚餐的血糖突然偏高,自己可以分析是不是这餐吃多了。就诊或者开药的时候尽量把血糖记录带给医生看。
家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得力助手,但只有正确操作、按时监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患者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监测习惯,与医生密切配合,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生活方式与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拥抱健康生活。
(作者:黄良陟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