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孩子持续高热 医生找出罕见病因

本报记者 陈坤 通讯员 陈铮

□本报记者 陈坤

通讯员 陈铮

2024年末,福建7岁的男孩小文(化名)因反复发热19天,由其他医院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经检查发现,小文患上的是长江以南非常罕见的丙类传染病——黑热病。

男孩高烧19天

医生抽丝剥茧找出病因

去年10月,小文的双下肢就发现皮疹。因为没有大碍,家人就没太在意。12月上旬,小文突发高热,且持续不退,在附近医院检查治疗未能明确病因,于是转到福医协和医院。

入院后,医生发现小文有贫血面容,肝、脾明显肿大,以脾脏肿大尤为突出,并质地偏硬等症状。

治疗组完成外周血涂片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到发病过程隐匿,且逐渐进展,初步检查无法明确存在感染灶和感染病原,王勇副主任医师考虑特殊病原体感染可能,指导治疗组完善骨髓穿刺涂片、培养及活检等,在骨髓涂片里发现了许多“利杜体”。

检查结果让医生终于找到线索:所谓“利杜体”就是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形态,结合外周血利什曼原虫实时荧光PCR检出DNA(+),医生终于明确,小文得的是“黑热病”,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一种福建地区罕见的传染病。

小文是怎么得病的呢?

经过医生反复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小文的家属这才想起,小文去年6月曾到北方某地旅游,该地区2021—2023年有黑热病的本土病例报告。至此,患者终于明确了“黑热病”的疾病病原的来源。

医院上报福建省疾控中心,由于福建省末次确诊黑热病已是17年前,并且孩子病情危重。医院启动特事特办,临时采购葡萄糖酸锑钠,并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感染治疗。

经治疗,小文未再发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逐渐恢复,肝脾较前缩小,无新发皮疹。

潜伏期可能持续数年

“虽然黑热病是印在教科书里的疾病,但现实中已经很少见。”王勇副主任医师介绍,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病程晚期,患者面部、手、足及腹部皮肤色素沉着,故称黑热病。

该病潜伏期10天至数年(最长9年)不等,平均3~5个月,隐匿性或亚急性起病,在数周至数年内缓慢进展。经过特效药物治疗,多数可以及时治愈,但如未及时治疗,多数在发病后1~2年内病情恶化而死亡。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皮肤型、黏膜型、内脏型等多种类型,其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最为严重。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鼻衄、齿龈出血,可伴消瘦、畏寒、盗汗、食欲下降、乏力、头晕等症状。

因此,夏季外出野外旅游时,应该做好预防蚊虫叮咬的措施;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回顾旅游史等活动轨迹,帮助医生找出疾病线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