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脑出血患者从瘫痪到行走,莆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带来重生希望

“联合病房” 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本报记者 林颖

和往常一样,64岁的陈光(化名)缓缓从床上坐起,洗漱、吃饭,开启一天的生活。他的动作虽还有些迟缓,但眼神中透着坚定。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因突发脑出血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生命垂危。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

时针拨回到2023年10月28日。

家住莆田的陈光在家中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他因高血压引发了脑出血,情况十分危急。经过介入手术治疗,他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但右侧肢体完全瘫痪,言语含糊不清,甚至连坐起来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成了奢望。

陈光的病情需要长期康复,可大医院床位紧张,费用也高。陈光一家算过账:在三甲医院康复,一个月自费部分得五六千元,还不算家人往返照顾的隐性成本,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莆田当地西天尾镇卫生院开设的“联合病房”让陈光一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联合病房”带来的重生希望

2024年4月12日,陈光被转入西天尾镇卫生院康复科“联合病房”。这个病房是由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与该卫生院携手共建,医院还下派康复医生长期驻点,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初来时,陈光说话含糊不清,坐也坐不稳,只能依靠鼻饲管进食。康复科医生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

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个月后,陈光肺部出现感染,由于“联合病房”与上级医院间有绿色双向转诊通道,陈光很顺利地被紧急转诊至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经一周抗感染治疗,他的病情稳定后,又回到了西天尾镇卫生院。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陈光的康复进展令人惊喜。在康复团队的精心治疗下,他的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当几个月的康复治疗结束后,陈光不仅能自己吃饭、穿衣,还能清晰地与人交流。他的医疗费用账单也最终定格在10683万元——比预期节省约1万元。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同质化服务,而且费用更便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陈光说。

“联合病房”模式在莆田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莆田,像陈先生这样的重生故事正在各个“联合病房”上演。2019年,围绕分级诊疗目标,莆田市由三级医院牵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联合病房”,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实践“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

“过去我们卫生院的条件有限,很多患者不得不跑到大医院做康复,费时又费力。”西天尾镇卫生院“联合病房”负责人陈黎桑说,“自从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共建‘联合病房’以来,现在我们主攻术后康复治疗,还添置很多康复新设备,5年来,联合病房模式备受患者称赞,病房使用率不断提升,卫生院每年收治患者数从2019年的20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339人次。”

目前,“联合病房”在莆田全市基本实现全覆盖,患者供不应求。下转基层医院的康复期病种已扩大到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死等11种。同时,莆田市还建立突发病情紧急转诊、急救急用药品保障等机制,满足下转病人转诊、用药等需求。

去年,全市“联合病房”共收治4101人次,同比增长26.22%,其中三级医院下转1500人次,同比增长20.19%。全市所有联合病房所在的医疗机构2024年诊疗量总和达175.5万人次,比2020年增长48.10%。

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为确保转诊服务质量,莆田市推动三级医院定期派驻医护人员,与基层医务人员共同为下转患者提供后续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有了下派专家帮扶指导与上派医护进修学习,人才双向有序流动得到更好促进。

莆田市还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可查询三级医院的检查、检验报告,提前预约CT等检查项目,简化就医流程。

莆田医保部门不断完善报销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相较于在三级医院就诊,患者在“联合病房”就诊费用能降低30%以上。

“联合病房不仅让患者省钱省心,更重要的是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莆田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患者、医生、医院三方共赢,为构建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诊疗新格局提供了有益探索。

从瘫痪在床到独立行走,陈光的重生故事是莆田“联合病房”模式成功实践的生动写照。这一模式不仅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也为其他地市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联合病房”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更多患者将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