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然而它却可能受到多种类型肿瘤的“侵袭”,其中包括肝脏原发的肿瘤,以及从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过来的转移瘤。虽然影像学检查,像CT、MRI能够识别一部分的肿瘤,但肝脏穿刺病理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火眼金睛”,是诊断的“金标准”。
肝脏原发肿瘤最常见的是肝细胞癌,它通常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者长期酗酒等因素相关,其次是胆管细胞癌,通常与胆管结石、慢性炎症刺激相关。肝脏转移瘤则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如胃肠道、肺部、胰腺等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系统“跑”到了肝脏“安营扎寨”。虽然都是恶性肿瘤,但是由于来源不同,因此治疗方式和预后相差甚远,所以精准诊断就显得格外关键,这时候肝脏穿刺病理诊断就登场了。
肝脏穿刺病理诊断,简而言之,是在影像的辅助定位下,将穿刺针经皮肤穿入肝脏组织,获取少量肿瘤,后经过一系列专业技术处理,最终由病理科医师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排列方式,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综合分析,由此得到最终的明确诊断。
举个例子,张大爷患有乙肝多年,最近右上腹隐隐作痛,到医院检查MRI显示左侧肝脏存在一个占位性病变。医生高度怀疑为肿瘤,但不确定是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于是,医生为张大爷安排了CT定位下肝脏穿刺活检,将取出的病变组织送往病理科。标本经过技术员的专业处理,制成组织学切片。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且核仁明显,呈现出肝细胞来源的形态学特征,并且在后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肿瘤组织呈甲胎蛋白(AFP)阳性表达,综合这些特征,最终确诊为原发于肝脏的肝细胞癌。外科医生根据病理诊断,为张大爷做了局部的肝脏肿瘤切除术。
再说说李阿姨,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肝脏占位。医生同样在CT定位下为她进行了肝脏病灶的穿刺活检,然而病理检查却发现肿瘤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和肝脏来源的肿瘤完全不同,而与结肠来源的细胞存在相似之处。通过进一步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一些结肠特异性的标志物,如CDX-2、SATB-2,而肝细胞癌相关标志物呈阴性,由此判断李阿姨的肿瘤很可能来源于结肠,而不是肝脏原发肿瘤。因此在病理报告的指导下,李阿姨完善了胃肠镜检查,最终在乙状结肠发现了肿瘤病灶。根据基因检测报告,李阿姨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最终外科医生为她进行了乙状结肠切除术和肝脏肿瘤切除术。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病理诊断在甄别肝脏原发肿瘤或是转移瘤中至关重要。对于肝细胞癌这样的原发肿瘤,早期发现的话可以采取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患者也能有相对较好的预后;而像转移瘤,治疗上可能更多地要综合考虑原发肿瘤的情况,以全身治疗为主,比如化疗、靶向治疗等控制整体病情进展。
由此可见,病理诊断在肝脏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的鉴别中,像是一盏明灯,能够为后续精准的治疗指明方向,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