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本应是阖家欢乐、温馨团聚的美好时光,可45岁的上海黄女士,这个春节却过得有些“惊心动魄”。
趁着过年,黄女士回到福州老家探亲,本想走亲访友,可那几天,黄女士总觉得 “头重脚轻”,身体很不舒服。她的血压多年来一直稳定,回福州后却失控了,像坐过山车。一到下午血压就暴跌,严重时一站起来就眼前发黑、站不稳,血压不到90/60mmHg,吓得她只能躺回床上,个把小时后血压才慢慢恢复,第二天早晨起来血压又能飙到170/100mmHg。
黄女士赶紧前往福建省级机关医院高血压专科门诊就诊。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内科林建珍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了黄女士的病情后,终于找到了引发这场 “血压危机”的元凶——福州人餐桌上的常客 “老酒”。
原来,黄女士回到老家后,对家乡的味道格外想念。家人做的福州特色菜都用老酒提味,从佛跳墙到家常煲汤,再到鸡汤老酒泡线面等,连福州炒饭出锅前都要淋点老酒。
黄女士在享受美食时,不知不觉摄入了不少酒。她不知道,体内的降压药一旦碰上酒精,就会引发血压剧烈波动。
在林建珍的建议下,黄女士果断开启了“戒酒”饮食模式。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她的血压就逐渐恢复了平稳。
只是食物中淋点老酒就有影响,直接饮酒更危险。
林建珍介绍,对于服用降压药的人群,酒精会放大血压的波动,早期容易出现低血压,甚至出现晕厥、心绞痛等心脑血管事件,而后又容易出现血压过高,引起脑出血、心力衰竭等风险。所以服用降压药期间不能侥幸饮酒。
许多药物 服用期间不能饮酒
很多人只知道“吃头孢不能饮酒”,却不知道很多药在服用期间都不能饮酒。
1.抗菌药物:包括头孢类的很多抗菌素与酒精同用,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体内乙醛潴留,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或死亡。
2.降糖药:酒精与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同时使用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症状包括虚汗、心跳加快、眩晕、昏迷等。
3.精神类用药:镇静催眠药和抗抑郁药,这类药物与酒精合用会增强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能导致嗜睡、昏迷、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4.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药,与酒精一起使用增加胃黏膜的损伤,严重的可引起胃出血。其中酒精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还可增加肝脏毒性。
5.心血管病药:硝酸甘油与酒精协同扩张血管,可能使血压骤降,产生头痛加剧等不良反应;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在酒精作用下波动剧烈,增加脑出血风险;而β受体阻滞剂会掩盖酒精引起的低血糖症状,形成“无声杀手”。
6.降尿酸药:饮酒是促进内源性尿酸高的“催化剂”,同时抑制尿酸的正常排泄,可诱发痛风。对于服用控制尿酸药别嘌醇后,饮酒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7.肿瘤化疗药:紫杉醇、顺铂等肿瘤化疗药物经酒精催化后,骨髓抑制毒性成倍放大,导致白细胞减少、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建议 为了个人健康,要时刻谨记“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减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