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它们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居家照护知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点亮希望之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的困扰、对预后的担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积极的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避免不良刺激,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居家稳定期间,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强度应适中,以运动后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避免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如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如按摩、屈伸关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
吃出健康与活力
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取。减少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的摄入,适量摄入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适量摄入鱼类,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可降低血脂、预防血栓形成。
谨遵医嘱,规范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应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了解所服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例如,服用降压药后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低;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细节之处见真章——居家照护指导
老年人的居家环境布局应简洁,家具摆放合理,地面平坦无楼梯、台阶等活动障碍物,地面干燥,无水渍、油渍,过道无活动障碍物,台阶处应有扶手,完善房间设施,日常用品放于易于拿取之处,尽量减少跌倒的发生概率,使老年人活动方便安全。如厕要引起重视,冠心病患者用力排便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以致心律失常发生,甚至导致猝死。注意洗澡安全:洗澡前后1小时避免进食、服药;避免饥饿时洗澡;尽量洗淋浴、减少盆浴;不宜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应定期复诊,按时服用药物,不让疾病有发生发展的机会,不让复发的悲剧再次上演。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吴丽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