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证不玩手机了!”“我保证不玩游戏,坚持跳绳。”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眼科诊室的墙上,贴满了像这样的“保证书”,这些保证书上,稚嫩的笔迹承诺着要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而这背后,有着一段特别的故事。
7岁的小宇(化名)曾因沉迷电子产品与爷爷奶奶爆发激烈冲突——“平板是我的!我就要玩!”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眼科林泰南副主任医师尝试与小宇沟通,可孩子态度坚决,医生便“吓”他说如果管不住自己玩手机,就告诉老师。没想到,孩子对老师的敬畏起了作用,态度有了转变,签下了“保证书”,保证自己不再玩电子产品,好好护眼。
接诊医生发现,像小宇这样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视力骤降的孩子不在少数。令人意外的是,通过医患间签订的“小协议”和“保证书”,不少孩子成功改变了用眼习惯,真正做到了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小宇在签订协议4个月后,已成功改掉了长时间看平板的习惯;另有十余份“保证书”陆续完成使命被撕下,目前仍有七八份协议正在执行中。
这种创新的医患互动模式,正成为应对青少年近视危机的重要突破口。2025年春季开学前夕,该医院眼科门诊量激增,周一、周二的预约号源早被抢空,候诊区内,低头玩手机的“小眼镜”与焦虑的家长形成强烈对比,折射出当代家庭面临的普遍困境。
早期干预显优势
“签约式管理”初见成效
医院推出的“签约式健康管理”正为近视防控带来新转机。对于近视或有风险的儿童群体,林泰南特别制定“阳光协议”:每天户外运动、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加强运动等,复查时度数没有增加,即可获得小黄鸭等小奖品,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家长们也十分支持。
林泰南感慨,孩子如同幼苗,在习惯养成初期正确引导,纠正不良习惯相对容易,可一旦沉溺其中再想改变就难多了,这也是鼓励孩子写保证书的原因。
就诊量同比激增30%
门诊服务全面升级
据初步统计,今年开学季,医院眼科门诊青少年近视就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30%。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就诊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约60%患儿处于近视边缘或早期阶段,较往年近视200~300度才就医的情况明显改善。
“现在家长在孩子视力储备仅剩50度时就高度重视,前往医院就诊并采取措施,这对防控高度近视意义重大。”为应对激增的就诊需求,医院不仅增设周末/夜间门诊,更引进智能验光等全套眼部检查设备。“医院每年有3万~4万名近视患儿就诊,我们会为他们建立电子屈光档案,通过定期追踪实现精准干预。”林泰南说。
电子产品成视力“杀手”
户外运动成防控关键
电子产品的三重危害正在加速视力危机:持续近距离用眼诱发近视、久坐室内加剧体质下降、电子产品依赖削弱学习专注力。
“很多孩子完成网课打卡后,会继续玩游戏或刷视频,日均屏幕使用超6小时已成常态。”他坦言,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家长将电子产品作为奖励工具,“考得好奖励玩1小时”的做法反而形成负面激励。
在近视防控手段方面,林泰南提醒,要坚持户外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临床数据显示,规律进行户外活动的儿童,年度近视加深幅度可减少50%。“冬季本就是近视防控关键期,阳光不足叠加春节室内活动增多,更需要主动干预。”林泰南强调,防控近视需医、家、校三方协同,特别提醒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手机不离手,如何要求孩子远离屏幕?”
近年来,国家对近视防控的重视已显现成效,但真正的突破仍需从生活习惯入手。“当孩子们主动签下保证书的那一刻,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电子产品,而是重建健康用眼的平衡。”诊室墙上随风轻扬的保证书,正见证着这场关乎光明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