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降血脂药物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PCSK9抑制剂六大类,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1.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斑块。
降脂药物通过降低LDL-C水平,减少动脉壁脂质沉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高危患者(如冠心病),LDL-C需控制在1.4mmol/L以下,显著降低心梗、中风风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减少血管炎症和氧化应激;稳定斑块钙化密度,降低破裂风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NO)释放,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可强效降低LDL-C,适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他汀不耐受患者。
2.多靶点保护心脏功能
他汀类药物可逆转心肌肥厚、减轻纤维化,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对高血压辅助治疗有益。
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也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包括:(1)肌肉症状:如肌痛、肌炎,严重时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2)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通常为一过性。(3)血糖升高: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其心血管保护作用通常远大于这一风险。
保护肝脏,预防脂肪肝
长期高血脂易导致脂肪肝,严重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A),促进脂肪酸氧化,减少肝脏脂肪堆积。胆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可调节胆汁酸代谢,降低胆固醇吸收,兼具抗炎保肝作用。
降低脑卒中风险
他汀类药物通过稳定颈动脉斑块、改善脑血流灌注,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同时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改善代谢与体重管理
降脂药物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运动),可改善体脂分布,促进代谢健康,尤其对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有益。
潜在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改善脑血流、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部分恢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鱼油联用效果更佳。
他汀类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可能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他潜在益处
抗肿瘤作用:观察性研究提示,他汀类可能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风险,机制涉及抑制细胞增殖和促凋亡作用,但需进一步验证。
促进骨骼健康:部分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增强骨密度,可能与其抗炎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相关。
注意事项
个体化用药:不同药物适用人群不同(如他汀类主要降低LDL-C,贝特类侧重甘油三酯)。
副作用管理:长期用药需监测肝功能、肌酶(如他汀可能引发肌痛)。
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需配合低脂饮食、运动等,以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降血脂药物不仅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石”,还在多器官保护、代谢调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展现潜力。合理用药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个体化方案。
(作者:周剑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中级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