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青春期的隐痛:认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许伟彬 泉州市惠安县疗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一种令人揪心却又常被忽视的现象——非自杀性自伤。据相关研究显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为17.2%。在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中,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分别达27.4%和16.6%。这一数据警示着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行为,守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非自杀性自伤,简称NSSI,指的是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间接或直接伤害,如割伤、抓伤、咬伤、烫伤等。这些伤害行为往往不会致命,但会给青少年的身体留下伤痕,更在他们的心灵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且长期反复的自伤行为,会明显提高自杀未遂和自杀完成的风险性,因此对非自杀性自伤不应该掉以轻心。

从心理层面看,许多青少年在面临巨大的压力、负面情绪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比如在学业上遭遇挫折,成绩不理想,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出现问题,被误解、孤立,内心的委屈无法倾诉。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压,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而自伤行为能在短时间内带来一种释放感,成为他们应对情绪痛苦的错误方式。

在社交方面,同伴的影响不可小觑。青少年处于渴望融入集体、寻求认同的阶段,如果身边的同伴存在自伤行为,他们可能出于好奇、模仿,或者为了表明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而尝试自伤。同时,网络上一些不良内容的传播,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误导,让他们觉得自伤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行为。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说,青少年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尚未完全成熟。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强烈情绪时,难以像成年人一样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增加了自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旦出现,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首次自伤带来的短暂情绪缓解,会让青少年在下次遇到类似情绪困境时,再次选择这种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自伤行为可能变得愈发频繁、严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且,长期自伤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增加日后意外自杀成功的风险。

当发现青少年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不要指责、批评或羞辱他们,而是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困扰。同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专业人士能通过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青少年找到更健康的情绪应对方式,重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必要时住院精神心理科治疗。

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时,更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掌握情绪调节技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中,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孩子建立起信任的沟通桥梁。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发出的“求救信号”。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关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应对成长的烦恼,健康快乐地迈向未来。

(作者:许伟彬 泉州市惠安县疗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