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守护健康呼吸,从早期筛查开始

徐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何斐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约82.81万例,死亡约65.70万例,新发及死亡人数均居恶性肿瘤之首,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肺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确诊时往往已经进展到晚期,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通过筛查提高癌症存活率。而提高肺癌生存率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筛查是预防和控制肺癌的重要措施。

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多种创新性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大大提升了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但远离危险因素更是防微杜渐的第一步。近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编写了《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简称《共识》),指出以下人群需要警惕肺癌:(1)长期吸烟:烟草烟雾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其中至少有69种化合物可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每天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肺癌的发病风险就越高。(2)长期吸入二手烟或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中(炒、煎、炸等烹饪方式),二手烟与女性肺癌发病的相关性更加显著。(3)环境或职业暴露:接触氡、硅、石棉、柴油烟雾、煤烟、放射性元素等。(4)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陈旧性肺结核。(5)既往恶性肿瘤病史。(6)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肺癌。早期筛查作为预防肺癌的关键“着力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强烈建议具备长期吸烟史、家族肺癌遗传史、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尽早启动早癌筛查,以便及时察觉病变,为健康筑牢防线。

针对体检筛查出的肺结节,《共识》推荐应用胸部薄层CT+结节三维重建,也可使用定量CT

分析与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AI)辅助评估肺结节诊断。对于未定性的,直径超过8毫米的实性或亚实性结节,可行肺纵隔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专家一致认为,AI与大数据技术可显著提高肺结节诊断敏感性,同时结合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及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可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效能。除影像学检查外,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呼出气检测等是目前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但筛查应用的普及仍有一定距离。而肿瘤早筛检测中的甲基化基因检测可以助力肿瘤早筛,也是早期癌症发现和预后监测的新方法。如果在血浆游离DNA中搜寻这些甲基化特征,我们就有可能检测到癌症的存在,甚至提前发现癌症。

而有创检查方面,对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肺内结节等肺外周病变,《共识》推荐采用经胸壁肺穿刺活检术;对于疑诊早期中央型肺癌的患者,推荐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必要时结合荧光支气管镜、窄谱成像支气管镜及超声支气管镜等技术,明确早期肺癌诊断及淋巴结分期。因此,肺癌的早筛早诊需要集合多种技术、多学科团队力量推行实施。

(作者:徐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何斐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