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老谢右颈长了一个鸽蛋大小的肿物,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下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先后行化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刚开始肿瘤明显缩小,然而3~4个月后右颈淋巴结进行性增大,最大径约4.5cm,并侵犯皮肤、溃烂,伴疼痛,NRS(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最高达7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年5月,患者及其家属联系到了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经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评估病情,没有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唯独右颈淋巴结局部进展,并包绕周围血管,无法手术切除,医疗团队决定针对右颈淋巴结采用3D打印个体化模具引导组织间插植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经过治疗,老谢右颈淋巴结明显缩小,最大径约2.5cm,疼痛明显减轻,NRS评分2分。
什么是组织间插植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是放射治疗的一种形式,是将放射源放置于需要治疗的部位内部或附近,包括腔内、管内照射,组织间照射,术中照射,模照射等,主要用于外照射后残存或复发的病变。组织间插植放疗是将密封的放射源直接插入肿瘤组织间进行照射,在肿瘤靶区内释放高剂量射线杀灭肿瘤,该操作宜在麻醉下进行。在二维治疗时代,不可避免存在靶区易脱漏、肿瘤易复发以及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易过量、副反应较大等缺点。到了三维治疗时代,可以通过三维视角进行施源器的置入与固定,可以更加准确定位肿瘤组织的位置,通过非共面多角度进针,在给予肿瘤高剂量照射的同时,保证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D打印技术在组织间插植放疗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创建实体的技术,其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量身定做”,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临床上,可能碰到施源器置入困难、施源器无法精准到达肿瘤内部、靶区剂量分布不理想等问题,利用3D打印技术制定个体化模具引导组织间插植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实现术前插植模拟、术中精准定位插植引导,提高穿刺精准度和操作效率,可重复性高。该技术通过对患者行CT模拟定位采集患者体内解剖图像,应用计算机三维重构技术获取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三维模型数据,根据重构模型进行插植模拟,避开大血管、神经、骨骼等周围危及器官,设计好进针通道,将插植针通过预先设计的通道和深度,精准置入肿瘤内,并且可以做到多根针同时穿刺,插植针能够均匀分布在肿瘤靶区内部,提高靶区剂量覆盖,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同时可以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减少放疗副反应的发生。
组织间插植放疗有哪些副反应
组织间插植放疗是借助穿刺技术将施源器插入肿瘤组织,治疗时再将放射源植入施源器,穿刺可能带来疼痛、出血、感染等副反应,放疗可能带来乏力、食欲减退等,副反应根据部位不同存在差异。总的来说,通过3D打印模具引导组织间插植三维放疗,可以做到精准插植、精准放疗,肿瘤周围组织剂量低,相对安全。患者应该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均衡营养,遵医嘱,有不适及时就诊。
(作者:蒋桂成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戴永美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