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心肺复苏 你做对了吗

黄浩 福建省老年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心搏骤停,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将减少7%~10%。心搏停搏1分钟之内得到有效的复苏,成功率基本上超过90%。若在4分钟内实施复苏,成功率约为60%;而在6分钟内实施复苏,成功率大约为40%。但若是在心搏停搏6分钟后才实施复苏,成功率可能降至20%。若从心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间隔超过10分钟,成功率可能几乎为0。所以需要第一目击者或旁观者的快速启动心肺复苏。

1. 判断是否呼吸心跳骤停:面对突发意识丧失患者,救助者在10秒内快速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并迅速启动心肺复苏。

a. 突然意识丧失是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因此对突然摔倒的人立刻确认其是否有意识丧失非常重要,如果忽略这一点就无法对心搏骤停做出第一步判断。可以拍双肩,对患者双耳分别进行呼唤,无反应,可以考虑意识丧失。

b. 判断呼吸是否停止,可以俯下身面部对着患者鼻孔及口唇,感受有无气流,听有无呼吸声音,双眼注视胸廓有无起伏,观察时间5~10秒。对濒死性呼吸异常(如叹息样呼吸)的患者误认为患者还有呼吸,可能造成误判,可以再密切观察。

c. 大动脉搏动停止,没有经验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对于非医务人员可以不进行判断。但这可以作为濒死呼吸判断不确定的判断心搏骤停的依据。可以尝试用两个手指在喉结或颈部中上部正中(甲状软骨)侧移2~3cm,有一个沟(胸锁乳突肌前沟)内触摸颈动脉是否搏动,可以和判断呼吸同时进行。

2. 判断了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呼叫旁人帮打120及取附近的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同时开始胸外按压。如果只有一个人,电话免提下边呼救120,边进行胸外按压。

3.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及通气:

a. 以两乳头连线和胸部正中的胸骨交点为正中点。双手掌叠放上面的手指手掌用一定力量抬起下面的手掌,下面的手指翘起,只用掌根部按压胸骨,偏移到胸骨外易引起肋骨骨折。按压用力很关键,双手臂绷直,以腰部为转轴,使用腰腹肌的力量和身体重力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并使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b. 开放气道:按压30次后,快速清除口腔异物,包括异齿、分泌物等,用手抠出。打开气道,一手掌侧按压前额,另一手两指向上抠起下颌骨或手掌托起颈部,使头仰起。

c. 通气(口对口呼吸):开放气道一结束,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按压前额的手,掌侧继续按压,同时伸出拇指和食指捏住两鼻孔,另一手继续两指抠住下颌骨或手掌托起颈部,吸口气后口包住患者的口,要包紧不漏气,吹气约1秒。放开捏住鼻子的两指,患者呼气1秒。再次如上法进行吹气一次,立即继续胸外按压。

d. 每个循环周期内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呼吸比例:30∶2,需要进行5个循环周期后评估呼吸、脉搏及意识恢复情况。

4. 电除颤:取来了AED,立即按仪器上的标识,在两胸壁上贴好电极片,才能停止按压,等待仪器判断及自动除颤,或者判断为不可除颤心脏停搏。

5. 除颤后或判断不可除颤心脏停搏不要停歇,立即继续进行按压及通气,直至患者面色转红、有自主呼吸或意识恢复,或一直到120到来接手。

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极高,是最致命的公共问题之一。中国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不到1%,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要提高院外心搏骤停存活率,离不开身边发现者的及时施救和有效的心肺复苏。所以需要公众都有娴熟的复苏技术,挺身而出,才能使心搏骤停患者获得生还的机会。

(作者:黄浩 福建省老年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