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卫生报公益药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张妮
许多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或“蛇串疮”)患者在发病初期未能及时就医,反而听信民间偏方,导致病情延误、感染加重,最终发展为难以治愈的神经痛后遗症。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初次感染时会引发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中,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主要症状包括沿单侧神经分布的簇集性红斑和水疱,常见于胸背部、腰部和头面部;剧烈的神经痛(如灼烧感、针刺感或刀割样疼痛),可能先于皮疹出现;或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不适。
在治疗选择上,建议优先采用西医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在发病早期(72小时内)使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并减轻症状。同时,可联合使用止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针对神经痛)。
局部处理方面,若水疱未破溃,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抗病毒软膏(如阿昔洛韦乳膏);若水疱破溃,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以预防感染,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对于重症患者(如头面部疱疹或大面积皮疹),可能需要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炎症反应。
中医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也有其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恢复期和后遗神经痛阶段。但中医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疗效因人而异。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保护效力超过90%。需要注意的是,水疱液中含有病毒,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孕妇等易感人群应避免接触患者。带状疱疹虽可自愈,但及时治疗能显著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