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有些孩子非常活泼好动,让家长和老师困惑,这究竟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还是一种需要关注的病症——儿童多动症。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其症状表现与孩子的年龄和发育水平极不相符,核心症状集中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这三个方面,对孩子的学习、社交以及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许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比如写作业,周围一点小动静就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导致作业效率低下,错误频出。在课堂上,他们常常眼神游离,思绪早已飘到窗外,老师讲授的知识很难完整吸收,成绩自然也受到牵连。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多动症孩子就像“坐不住的小猴子”,不停地扭来扭去;走路时也不安分,连蹦带跳,还时不时摸摸这儿、碰碰那儿。即使在图书馆、电影院这类需要安静的场所,他们也难以抑制自己,不自觉地发出声响、做出多余动作,引得旁人侧目。
冲动行为也是多动症孩子的一个典型特征。在集体活动里,比如在游戏环节,排队等待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一种煎熬,插队、争抢玩具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使得他们在与小伙伴相处时摩擦不断,很难建立稳固、良好的社交关系。
多动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约75%的患者直系亲属中有患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先例。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异常,会大大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关键因素之一。大脑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的含量出现异常,孩子就会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控制自身行为的情况。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异常也与多动症紧密相关。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大脑额叶发育可能相对迟缓,而额叶对人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控制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育差异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各项能力表现。
此外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过度溺爱,都可能成为多动症的诱发因素。孩子长期处于充满争吵、缺乏温暖与理解的家庭氛围中,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目前综合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手段。药物治疗方面,像专注达、择思达等药物被广泛应用,它们能够有效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行为治疗:通过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而当出现不良行为时,适度的惩罚能让孩子明白行为的界限。
心理辅导也是重要的一环。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提升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帮助孩子调整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家长培训:教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应对策略,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只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采用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孩子们就能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逐渐克服多动症带来的困扰,拥抱美好的未来。
(作者:许伟彬 泉州市惠安县疗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