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忽视产后盆底肌康复 尴尬问题找上门

徐玉贵 莆田阳光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当新生命呱呱坠地,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新手妈妈们历经艰辛迎来宝宝,可产后身体悄然发生的变化,却可能成为一段难以言说的困扰,尤其是盆底肌功能受损带来的系列问题,若被忽视,“麻烦”便接踵而至。

盆底肌——身体的隐形 “吊床”

盆底肌,宛如一张隐藏在骨盆底部的 “弹性吊床”,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紧紧托住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维持它们各司其职、处于正常位置,保障泌尿、生殖、排便等系统顺畅运作。孕期时,随着胎儿长大、子宫重量增加,这张“吊床”长期承压,如同过度拉伸的弹簧,弹性渐失;分娩过程,无论是顺产时胎儿经过产道的强力挤压,还是剖宫产术中对盆底组织的间接影响,都让盆底肌遭受不同程度“创伤”,变得松弛无力。

尴尬问题 “连连看”

1. 压力性尿失禁:这堪称产后妈妈“难言之隐”之首。咳嗽一声、打个喷嚏、开怀大笑,甚至只是快走几步,尿液便不受控制地漏出,弄湿内裤,公共场合下尴尬尽显。盆底肌松弛后,尿道闭合压力不足,腹部稍增压,膀胱内尿液便“乘虚而出”,日常社交、运动都因此束手束脚,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2. 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盆底肌“失守”,子宫失去有力支撑,开始沿着阴道方向 “下滑”,轻症时可能仅有坠胀感,严重时宫颈或宫体脱出阴道口,行走、站立久了酸痛难忍;阴道前后壁也随之膨出,像鼓起 “小气囊”,伴随腰酸、下体异物感,还易引发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反复纠缠。严重影响我们女神们的生活质量,给我们带来极大尴尬及烦恼!

3. 性生活质量下降:盆底肌与性生活紧密相关,松弛状态下,阴道紧致感消失、敏感度降低,夫妻亲密时刻“兴致”大减,甚至可能出现性交疼痛,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和谐,让本就因育儿疲惫的新手妈妈又添心理负担。

康复行动刻不容缓

1. 黄金时机要把握:产后 42天至6个月是盆底肌康复 “黄金期”。此时身体尚处恢复阶段,肌肉、神经可塑性强,积极干预,修复效果事半功倍。产后复查别小瞧,通过妇科检查、盆底肌力测评,精准“摸底”盆底肌状态,为康复方案“奠基”。

2. 居家锻炼打基础:凯格尔运动是盆底肌康复“王牌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经济有效。具体做法如下:像憋尿般收紧盆底肌肉,保持 3~5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 10~15分钟,每日3次,站、坐、卧姿均可练习,随时随地“加固”盆底。起初或有难度,坚持数日便能渐入佳境,注意避免腹部、大腿肌肉“代劳”,专注盆底发力。

3. 专业辅助来助力:情况稍复杂或想高效康复,借助专业仪器是明智之选。医院康复科、产后康复中心有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电极片贴于盆底对应部位,电刺激唤醒“沉睡”的肌肉,生物反馈助妈妈感知、掌控盆底肌收缩,依个体调整参数,精准训练,每周2~3次,多疗程巩固效果。配合专业人士的手法按摩及推拿,效果更佳。

随着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产后盆底肌康复绝非可有可无,是关乎妈妈们身心健康、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从知晓问题严重性,到抓住时机、科学行动,为盆底健康筑牢防线,重拾自信,告别尴尬,轻松拥抱新生活。

(作者:徐玉贵 莆田阳光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