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为什么宝宝总是“提前告别”

林容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李女士和丈夫满怀期待地前往医院进行产检。然而,当医生宣布“胎儿心跳停止”时,他们的世界瞬间崩塌。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经历这样的痛苦了。据统计,3%~5%的育龄夫妇深陷“复发性流产”的泥沼,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宝宝“提前告别”。复发性流产,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顾名思义,复发性流产就是反复发生的流产,指的是与同一对象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妊娠丢失,包括生化妊娠。研究报道,年龄和既往流产次数与复发性流产呈正相关,30岁以上女性发生流产风险显著上升,45岁以后流产风险可达50%以上;而随着流产次数增加,再发流产风险也随之增加,有3次及以上流产史的女性,流产再发风险达40%以上。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十分复杂,包括以下方面:

(1)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流产中胚胎染色体异常比例可达50%~60%,是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

(2)解剖结构异常:先天性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弓形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双子宫等)、获得性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等)以及宫颈机能不全均与复发性流产相关。

(3)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妊娠加重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增加局部组织或全身免疫炎症损伤,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栓形成,影响胎盘的供血和胎儿发育,导致流产、死胎等诸多不良妊娠结局。

(4)易栓症(遗传性和获得性):血液中抗凝或促凝因子的数量、功能改变,使血液高凝,易于形成血栓,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易栓症包括抗凝蛋白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的缺乏,凝血因子基因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获得性易栓症包括抗磷脂综合征、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其他易于血栓形成的疾病。许多研究表明易栓症与流产风险的增加有关。

(5)内分泌因素: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黄体功能不足等。内分泌功能对妊娠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内分泌功能紊乱可能扰乱蜕膜化过程,导致流产在内的多种不良妊娠结局。

(6)感染因素: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复发性流产的潜在病因,口服抗生素治疗可改善患者妊娠预后,但缺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另外,妊娠期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其它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或胎儿出生缺陷的病原体感染,可能与偶发的流产相关,但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不明确。

(7)男方因素:有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患者性伴侣男性精子DNA碎片比例明显更高,因此可考虑将男性精子DNA碎片用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筛查。

(8)其他因素:环境、心理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饮用过量咖啡、滥用药物和吸毒等)与流产具有相关性。

(9)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狭义上也称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在筛查排除上述病因后考虑。

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备孕前建议进行全面病因筛查,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不同原因选择不同治疗方法。例如,子宫结构异常者可考虑手术;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服用甲状腺素片;免疫疾病相关者则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抗凝剂或糖皮质激素等。通过全面筛查、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心理支持,复发性流产的夫妇终将迎来生命的希望。

(作者:林容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