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药泡脚有讲究

谢晶心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中药师

俗话说,“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若脚部受寒,寒邪就会沿着经络入侵肌体,容易引起头痛、胃脘痛、腹痛等疾病。中药泡脚是通过药液的浸泡熏蒸,使药物离子不断渗入,刺激血管和神经,激活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与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中药泡脚是现代生活健康养生的不二之选。那中药泡脚有什么讲究呢?

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泡脚建议使用木桶或塑料桶,将中药煎煮后,取水煎液或同药渣一起倒入泡脚桶,可先熏蒸,待水温凉至40℃左右便可入双脚浸泡,若药液不够可再加适量热水,让水深在脚踝之上10厘米左右。泡脚时长建议在20~30分钟,倘若时间太长,容易使身体过度消耗能量,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等不适。

依据体质选择中药

1.阳虚体质的人阳气不足、手脚冰凉,适合选用温阳补肾的药物,如杜仲、续断等;

2.阴虚体质人群容易口渴咽干、心烦气躁,宜选择滋阴润燥类药物,如知母、玉竹等;

3.气虚体质者常气短少言、容易疲劳,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补气养血类药物;

4.体内湿气较重者常舌苔厚腻、身重不爽,可用苍术、厚朴等药物燥湿健脾,祛湿消痰;

5.血瘀体质者常唇甲暗紫、局部疼痛,选用红花、桃仁等活血调经类药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根据季节调整用药

春季乍暖还寒,天气多变,宜增加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促进阳气生发,如柴胡、升麻等;夏季天气炎热,适合用黄柏、苦参等药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秋季气候干燥,可增添具有滋阴润肺、温经作用的药物,如沙参加桂枝,既能滋阴又能温通经络;冬季寒冷,人体气血运行相对缓慢,除常用的艾叶、干姜外,还可添加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配合穴位按摩效果好

1.前推涌泉穴

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涌泉穴,用双手大拇指摁住涌泉穴往前推,直至脚底发热为止。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对整个肾经气血的运行有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刺激涌泉穴对于肾阴虚引起的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点按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就是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顺着往里推至两骨连接的凹陷处即为太冲穴。用拇指端点按太冲穴,力度由轻到重,使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每次点按3分钟左右。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与人体的情志调节、肝气疏泄等密切相关,点按太冲穴对于缓解因肝经风热或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有较好效果。

3.按揉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可以用手沿着足大趾内侧向下摸到一个凸起的骨头,后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太白穴。用拇指指腹按揉太白穴,力度要适中,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与人体的气血运化、水液代谢紧密联系,按揉太白穴可以缓解由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特殊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皲裂者以及孕期女性等,泡脚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不可随意用药。

(作者:谢晶心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中药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