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无声的颅内炸弹 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刘德山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急诊室的深夜,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因突发剧烈头痛被紧急送医,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真实案例揭示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致命威胁。据统计,全球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9~15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约85%由动脉瘤破裂引起。这种疾病具有“三高一低”的临床特点: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低社会认知度,犹如隐藏在颅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

颅内动脉瘤:血管壁上的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局部异常膨出形成的“血泡”,是局部薄弱的动脉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囊状扩张。动脉瘤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多囊肾等先天因素使血管壁结构异常,高血压持续冲击血管壁,吸烟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这些因素如同慢性腐蚀剂,日积月累地削弱血管强度。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血管分叉处承受的血流剪切力是正常血管的3~5倍,这解释了为何大脑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段等分叉部位成为动脉瘤好发区。约90%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偶有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头痛、眼睑下垂(动眼神经受压)等非特异性表现。这种无症状期可能持续数年,直到某天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用力排便时突然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生死时速: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与急救

动脉瘤破裂瞬间,患者会经历“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这种疼痛被描述为“雷击样”或“爆炸样”头痛,常伴有短暂意识丧失。典型三联征包括:剧烈头痛(97%)、颈项强直(83%)、意识障碍(77%)。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畏光、癫痫发作等症状。影像学检查中,CT平扫是首选,能快速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高密度影”。对于可疑病例,腰穿检查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精确定位动脉瘤位置、形态和大小。院前急救的黄金法则包括:绝对卧床、控制血压(目标收缩压<140mmHg)、镇痛镇静。转运过程中需保持头高位30°,避免震动。

现代医学的破局之道:从微创到康复

治疗决策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神经外科医生会根据动脉瘤位置、形态、患者状况选择开颅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显微外科夹闭术通过特制钛夹封闭瘤颈,治愈率可达95%。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铂金线圈,尤其适合后循环动脉瘤。术后管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脑血管痉挛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0%,需持续监测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康复治疗需多维度推进。认知功能障碍在SAH患者中发生率约40%,需要进行系统的神经心理评估和训练。物理治疗应早期介入,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关节挛缩。心理干预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约30%患者需要长期抗抑郁治疗。

预防动脉瘤破裂需要综合策略。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戒烟可使破裂风险降低50%。提高疾病认知、控制危险因素、及时识别预警症状,是守护脑血管健康的三道防线。

(作者:刘德山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