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每5~6分钟就有1人死于胃癌。面对胃癌的威胁,你或许想不到,有一种特殊细菌与之紧密相关,它就是幽门螺杆菌。科学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话题。
幽门螺杆菌:胃部健康的“隐形杀手”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鞭毛,能在胃内强酸性环境中生存。中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约50%,儿童感染率约30%。如此高的感染率,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像共用餐具、水杯,吃生冷食物,接触被污染的水源等,都可能让人感染。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多数人初期无症状,部分人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口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长期感染会引发严重后果。幽门螺杆菌凭借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和小肠的保护性内膜,引发溃疡,让人进食后饱胀、疼痛。更为严重的是,幽门螺杆菌是第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它引发的炎症会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增加胃部肿瘤发生的风险。约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展为胃癌。
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胃癌风险的关键举措
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何能降低胃癌风险?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一系列胃部病变。持续感染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引发萎缩性胃炎,使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进而导致肠上皮化生,让胃黏膜长出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细胞,这些变化都大大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可能性。而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有效阻止这一病变进程,从根源上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研究数据显示,对于没有发生癌前病变的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生风险可降低40%~60%;在胃癌高发地区,对普通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治疗,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9%。这充分证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预防胃癌意义重大。
科学治疗:规范用药是根除关键
一旦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应积极治疗。目前,治疗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方案。常见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治疗疗程通常为14天。
治疗过程中,规范用药至关重要。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才能保证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彻底杀灭幽门螺杆菌。若自行停药或漏服,会导致治疗不彻底,幽门螺杆菌易产生耐药性,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还有一点要注意,治疗期间禁止饮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治疗结束后,还需复查。一般在停药4周后,通过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根除。若未根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重新治疗。
预防先行:良好习惯助力远离幽门螺杆菌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从生活细节入手。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像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生水,都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家庭聚餐时,不使用公筷,感染概率会大幅增加。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还要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可用高温蒸煮的方式,杀灭餐具上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降低胃癌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治疗和积极预防,我们能更好地守护胃部健康,远离胃癌威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重视幽门螺杆菌问题,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作者:庄梅蓉 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中心卫生院 药房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