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警惕脑内“无声入侵者”:脑肿瘤早期识别

郑宗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 林元相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们团队常遇到这样的遗憾:“如果早些发现,手术风险能降低一半。”颅内肿瘤的年发病率约为10/10万,其中30%患者在确诊时已丧失最佳手术时机。它并非总以剧烈头痛起病,更像狡猾的潜伏者。今天我将结合临床经验,揭开早期识别的关键要点。

颅内肿瘤的隐匿性:为何早期可能难以被发现

●颅腔的“封闭性陷阱”:大脑被坚硬颅骨包裹,早期肿瘤生长产生的压力可被脑脊液循环代偿,症状往往滞后3~6个月。当出现明显颅高压(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时,肿瘤体积常已超过临界值(直径>3cm)。

●功能重塑的“双刃剑”:大脑具有神经功能重塑能力,可能掩盖早期症状。例如在左侧语言区的脑肿瘤,早期通过右侧脑区代偿,直到肿瘤侵犯关键传导束才突发失语,此时手术难度骤增。

●肿瘤生物学的差异:以垂体瘤为例,功能性垂体腺瘤可早期出现全身激素紊乱的相关症状而被发现,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往往难以被发现。

重视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

●头痛的昼夜密码:清晨头痛伴恶心呕吐需高度警惕,这与夜间颅内压升高相关。不同于普通头痛,这类症状常在起床后2小时内缓解,但会逐日加重。

●视觉微妙的“慢镜头”改变:患者常误以为是近视加深的征兆:视野缺损(如余光范围缩小)、短暂性视物模糊(每次持续数秒)、双眼视力不对称发展。

●性格改变与认知或情绪的“滑坡”:警示额、颞叶肿瘤可能:决策能力骤降(如理财频繁出错)、记忆力减退、情感淡漠或易激惹交替出现等。

●躯体功能的“小差错”:单侧手指突然变得笨拙(扣纽扣困难)、行走轻微偏斜、短暂性语言障碍等。

●内分泌系统的“神秘警报”:女性不明原因闭经溢乳(泌乳素瘤)、男性手足异常增大(生长激素瘤)、性功能改变等。

●羊癫疯的首发“亮牌”:单侧手指节律性抽动甚至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人事不省等。

精准筛查的三级防线

●初级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年度体检增加神经系统相关内容,包括问诊和初步的神经系统体检(包括眼底检查、简单神经系统查体,如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等)。

●进阶检查:针对性选择影像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头颅进行CT筛查(如脑膜瘤、咽管瘤),MRI平扫+增强发现微小病灶、功能磁共振(fMRI)评估肿瘤与功能区的空间关系。

●高危人群特别关注:有肿瘤家族史、长期电离辐射暴露、神经纤维瘤病基因携带者,建议每年专项筛查。对于肺部、乳腺等恶性肿瘤,定期复查颅脑MRI,警惕颅内转移可能。

把握黄金就诊时机:关键行动指南

●急诊指征:突发肢体抽搐、偏瘫、失语或意识障碍。

●24小时内就诊:新发头痛+晨起呕吐。

●48小时内就诊:进行性视力下降+内分泌紊乱。

●1周内就诊:间断性头痛伴性格改变/认知下降。

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细胞微米级别”的精准时代,技术的进步已使多数脑肿瘤手术风险可控,但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之一在于您是否给医生赢得了战略先机,即早期发现。记住:持续进展的神经系统症状,从不是身体在“小题大做”。及时就诊的勇气,往往能换来更好的预后。

(作者:郑宗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

林元相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