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朋友都有这样经历。某天感觉颈部和肩部肌肉僵硬感,有时手捏捏或者去按摩一下症状很快缓解,但是反复发作,就诊某医院,拍个片,被告知是颈椎病。
实际上颈肩部肌肉僵硬不适,这类症状更可能与紧张型头痛或肌肉(包括韧带)劳损相关。科学区分两者,对精准诊疗至关重要。
紧张性头痛通常表现为双侧、全头部、颈项部、双侧枕部、双侧颞部等不同部位持续性钝痛,像一条带子紧束头部或呈头周围紧束感、压迫感或沉重感。这类型患者往往可以找到头颈或者肩部肌肉触痛点或压痛点,有时牵拉头皮也有疼痛;颈肩部肌肉有僵硬感,轻揉或热敷后可缓解,症状虽易反复,但与真正的颈椎病存在本质差异。因此,颈肩部肌肉僵硬感往往是紧张型头痛所致而非颈椎病,并不是颈部不适或影像提示颈椎退变或椎间盘突出就是颈椎病。
医学上确诊颈椎病需严格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通过影像学证实存在颈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二是确认周围神经、血管或软组织受到压迫或损伤结构受累;三是出现与病变部位对应的临床症状。仅凭影像报告中的“颈椎退变”或“椎间盘突出”便下诊断,可能陷入认知误区。
颈椎病的四种类型与特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占病例的60%~70%。典型表现为神经根受压或损害的症状。
如:肩、臂、手放射性疼痛、麻木;颈部用力、咳嗽加重,上肢无力(抬手、手臂费力、持物易落),肌肉萎缩;颈椎旁压痛、放射痛(比如转脖子时手像触电,疼痛从近端到远端一条线传播)。不同节段的神经根受压会引发特定症状:例如颈5神经根主要表现为感觉上臂外侧麻或痛,三角肌、肱二头肌(上臂)无力、萎缩(变瘦);颈6神经根主要表现为前臂桡侧、拇指麻或痛,肱二头肌(上臂)、伸腕肌群(前臂)无力、萎缩(变瘦); 颈7神经根主要表现为前臂背侧、中指麻或痛,肱三头肌、桡侧屈腕、伸指肌无力(伸手臂、翘手腕、伸直手指费力);颈8神经根主要表现为前臂尺侧、环、小指麻或痛,小指侧勾手腕无力。
脊髓型颈椎病虽仅占12%~13%,却是最危险的类型。颈部疼痛不明显,患者主要表现为脊髓损害症状,主要为四肢无力,行走、持物不稳,尿便障碍,此类患者需特别注意,盲目牵引可能加重脊髓损伤。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率占病例总体的10%,常引发多系统紊乱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慌、心律失常,血压上升或下降,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视物模糊、复视,听力下降、耳鸣等多个系统症状。诊断关键在于X线检查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而CT或MRI对此型并无直接诊断价值。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较为罕见,主要表现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知足、猝倒等症状,颈部动脉CTA有助于诊断。椎动脉血管造影(椎动脉DSA)是诊断金标准。
颈肩不适的病因错综复杂,明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尽管紧张型头痛,局部理疗也有一定效果,但与颈椎病病因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疾病的预后也不同,错误诊断也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总之,切莫病急乱投医。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得到最好治疗。不正确诊断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疾病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而且还花费更多的钱财。
(作者:方李鸿 福建省石狮市医院 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