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手机手”如何自救

石玲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医生,我刷手机时拇指根部疼得像针扎,现在连瓶盖都拧不开……”在骨科门诊,类似主诉的患者越来越多,呈现年轻化趋势,全球研究显示,日均手机使用>4小时的人群中,第一腕掌关节炎(CMC1关节炎)的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2倍 (95%CI:3.1-5.6)。国际骨关节炎协会(OARSI)2024年度报告:“第一腕掌关节炎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无声流行病’,若再不控制手机使用习惯,2030年全球致残率将翻倍!”手机依赖症患者假如不多加注意,你的拇指可能比膝盖更早“退休”!

人类进化的“瑰宝”:第一腕掌关节为何不可替代

第一腕掌关节是连接拇指与手腕的“万能铰链”,由第一掌骨与大多角骨组成鞍状关节,允许拇指旋转160°以上,可实现屈/伸、外展/内收、环转三维运动,19组肌肉协同控制;与其余四指形成唯一的对掌功能,这是人类进行精细操作的关键,也是人类进化的“瑰宝”。目前最先进的仿生手(如Shadow Hand)仅能模拟4自由度,需32个电机驱动。尽管机器人能模仿握持,但它们永远无法复制人类在0.1秒内从握拳到拈起发丝的精准调控!“当人类还在担忧AI取代劳动力时,第一腕掌关节早已默默宣告:生物智能的精妙,永远是硅基生命的叹息之墙!”——剑桥大学生物机器人实验室(2024白皮书)

手机手的普遍性

数据信息时代离不开手机,每划一次屏幕,拇指外展和手腕内扣,压迫CMC关节软骨,滑动时局部压强≈12MPa (等同用门夹手指!),每天划屏500次≈关节软骨每年被磨薄0.1mm。拇指根部疼痛(62%)、晨僵(45%)、握力下降(38%)已成为18~40岁人群的“新三高”症状。病变进程如同温水煮青蛙式的摧毁。早期(1~2年):晨起拇指根部僵硬,握手机时偶发刺痛;中期(3~5年):虎口压痛、握力下降(如拧不开瓶盖),X线显示关节间隙狭窄;晚期(>5年):骨赘增生形成“方形拇指”,永久丧失对掌功能(无法完成捏、捻动作)。高危人群如“刷屏族”:短视频创作者、电商客服(日均滑动>2000次);或者“游戏手”:手游玩家(拇指高频点击+持续外展姿势);更需要注意第一腕掌关节的保护!

中西医结合的“护盾”

根据多中心研究数据整合分为三级预防体系。首先是未患病者,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使用时可考虑行为矫正及肌力训练,改变姿势:手机与手掌呈30°夹角,拇指与食指形成“OK手势”支撑(减少拇指外展角度);使用环形支架或指托,将滑动操作转移至食指(关节压力降低65%),或使用语音输入等,减少手指的使用频率。肌力训练:捏力球:软胶球每日捏压100次(选直径2~3cm); 橡皮筋抗阻:套住五指用力外展,10秒/次×20组。穴位按摩(早晚各3分钟),通经活络,修复“筋伤”:阳溪穴(腕背横纹桡侧):点揉至发热,缓解肿痛;合谷穴(虎口中央):点揉至发热,疏通手阳明经气血。鱼际穴(手掌外侧赤白肉际):点揉至发热,疏通手太阴肺经气血。其次对于早期轻症患者,可夜间佩戴支具,采用中药包热敷熏洗,甚至采用PRP注射。对于较为严重患者,建议及时就诊行阶梯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手术治疗等。

在当代,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手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确实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手机手的本质便是在这日复一日积累下的重复性劳损。也因此,预防胜于治疗,控制使用手机时间,同时,也建议将手部预防保养纳入日常健康管理,就像护肤一样爱护它。毕竟,你的双手还要陪伴你几十年,别让它们在30岁就提前退休!

(作者:石玲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