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较大,许多人会偶尔入睡困难或夜间苏醒,进而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焦虑,其实大可不必。比如因压力或偶尔倒夜班导致的夜间难以入睡,多属于正常生理反应,不一定就是失眠症。如系偶发,也基本上不会对身体造成显著危害,一般通过次日补觉或调整心态即可恢复。但是如果长期频繁出现并持续影响生活,就需要就医检查是否符合失眠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免延误治疗。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一是入睡困难,一般超过30分钟仍无法睡着。
二是睡眠质量差,睡眠维持有障碍,整夜觉醒次数大或等于2次,早醒或醒后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仍不能入睡)。
三是总的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如果出现以上的情况,还伴有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易激惹;日间思睡;兴趣、精力减退;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或对睡眠过度关注等,以上情况每周出现3次以上,且持续最少1个月,这就是失眠症。
睡眠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的睡眠状态与苏醒一样,是一个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抑制的。上行激活系统是保持我们清醒的中枢神经结构,当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脑干就会上行抑制系统,进而就会发出睡眠的命令作用于大脑皮层,启动睡眠机制,并抑制觉醒,使我们进入睡眠状态。
睡眠的启动离不开大脑内部复杂神经递质的传输,褪黑素便是其中一种。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睡眠。正常的生物钟通过正常光照时间及周期,刺激产生褪黑素等大脑递质,完善建立正常睡眠-觉醒周期及调节机制。光照对褪黑素的影响主要是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其中尤以蓝光对褪黑素的抑制作用最强,而红光最弱。也就是说如果在夜间该睡眠的时间还有光照,不仅仅会让我们显性感觉到光线刺激和不适,也会同时影响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并进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和失眠的发生。
哪些光源会发出蓝光
通宵达旦的城市灯光,手机、电脑显示器、电视机屏幕,节能灯,照相机闪光灯,浴霸等,各种新型人造光源及太阳光发出的可见光中,都含有大量不同频率的短波蓝光。人造灯光所带来副作用不止影响睡眠,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抑郁症、肿瘤及中风的风险。另外,由于睡眠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车祸等风险系数也随之明显提高。
补充褪黑素可否一劳永逸
答案是否定的。
褪黑素的确对改善睡眠、免疫调节方面有较好的作用,经常夜班、倒时差、开灯睡觉或长期光照时间过长等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的人群,可以适当补充,有助于这类患者改善睡眠。但并非所有失眠患者都适用褪黑素。
人体褪黑素的需要量很少,外源性的褪黑素如果过量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未成年人、妊娠期妇女、心脑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酒精过敏者都是不适用人群,服用不当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加重对神经递质传输的干扰和对身体其他脏器的影响。
对这类不适用褪黑素补充的人群,切断或减少蓝光污染是更合适的解决方案。比如减少室内灯光照射或尽量使用暖色灯光,如传统的白炽灯等。卧室窗帘选用透光性较差的材料或深色遮光帘,避免开灯睡觉,并纠正床上玩手机或电脑等不良睡眠卫生习惯,才是适合我们保持健康的主动选择。
(作者:方李鸿 福建省石狮市医院 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