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一段充满期待和喜悦的旅程,但有时宝宝可能会提前“退房”,也就是早产。很多人对早产的定义就是“比预产期早”。其实不是的,早产是指宝宝在怀孕37周之前出生。全国每一百个新生儿当中就有六个早产儿!早产儿的器官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肺部、大脑和消化系统,因此他们更容易面临呼吸问题、感染、发育迟缓等。因此,如何预防早产,保障母婴健康,是每位准妈妈和家庭都需要关注的话题。
早产的常见原因:早产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母体健康问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感染(如尿路感染、阴道感染)、子宫或宫颈异常等。
2.多胎妊娠:怀有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妇早产风险较高。
3.既往早产史:如果之前有过早产经历,再次早产的风险会增加。
4.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药物滥用、压力过大或营养不良。
5.其他因素:如前置胎盘、羊水过多、怀孕间隔时间短。
如何预防早产
虽然并非所有早产都可以预防,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早产的风险:
1.定期产检:按时进行产前检查是预防早产的关键。通过产检,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感染、宫颈缩短等。孕18~24周行腹部超声检查胎儿结构时可初步观察子宫颈形态和长度,如果异常,需密切随访宫颈长度的变化。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营养不良。
戒烟戒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早产风险,务必远离。
适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有助于保持健康。
控制压力: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
3.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如果出现尿路感染、阴道感染等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4.关注身体信号:如果出现以下早产征兆,应立即就医:
下腹部疼痛或紧缩感明显;
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多;
腰部酸胀感或疼痛;
便意感增加。
5.管理慢性疾病:如果准妈妈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压及血糖情况。
6.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提重物或长时间站立,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特别是二胎的准妈妈,与大宝亲密接触时要尽量避免碰撞。
出现先兆早产的症状 怎么办
即使采取了预防措施,有时早产仍可能发生。如果医生判断早产风险较高,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
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降低子宫张力。
2.使用药物:多种宫缩抑制剂可以抑制宫缩,并为促进胎儿肺成熟提供时机。
3.宫颈环扎术:对于宫颈机能不全或无痛性宫颈扩张的孕妇,有时可以通过手术加固宫颈。
4.如果经过上述处理,早产仍不可避免,也请准妈妈保持积极心态,早产儿虽然面临挑战,但大多数在精心护理下都能健康成长。当然我们也要了解早产儿的特殊需求,可能需要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专业护理。如果体重及奶量达标,即可返回妈妈身边。
预防早产需要准妈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产检和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可以大大降低早产的风险。即使早产发生,现代医学也能为早产儿提供有力的支持。希望每位准妈妈都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作者:郑琳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