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肺里的“小疙瘩”要不要紧

作者:李忠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科 主治医师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胸部CT检查报告提示,肺内可见结节存在。那肺结节严重吗?可怕吗?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个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在肺部X光或CT扫描中边缘清楚或模糊、直径小于等于3cm的局灶性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中国专家组2024年制定了肺结节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病亡率都较高的肺部恶性肿瘤,有小部分肺结节可能是早期肺癌,及早发现高危肺结节对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影响。低剂量CT扫描的普及和人群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肺结节的早诊早治逐步成为现实。合理管理肺结节,及时诊断恶性结节及早期肺癌,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对患者及社会具有极大的卫生效益和经济效益。

肺结节不是病,但可能是健康警报

当胸部体检报告上出现“肺结节”三个字,很多人会瞬间联想到肺癌。但事实上,肺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术语,指肺内直径≤3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根据最新数据,我国成年人通过CT检查发现的肺结节检出率高达20%~30%,但其中超过95%都属于良性病变。

肺结节从何而来

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感染痕迹:肺炎、肺结核、病毒感染愈合后的瘢痕、真菌感染遗留的肉芽肿;

血管病变:肺内血管畸形或血管瘤;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先天因素:支气管囊肿等发育异常;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粉尘(如矽肺)、二手烟;

肿瘤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如错构瘤)和恶性肿瘤。

CT报告单上的关键信息

1. 大小:直径<5mm的微小结节恶性概率<1%;小结节(5~9mm),恶性概率为2%~6%;20mm>直径≥10mm的结节恶性概率则为15.2%;直径≥20mm的结节恶性概率则为64%~82%;即使是直径<6mm的肺结节也应该每年复查1次CT。

2. 形态:分叶状、毛刺征、胸膜牵拉、血管聚束、中度强化等特征提示恶性风险增高。

3.密度:

实性结节(风险中等);

磨玻璃结节(风险低,需警惕原位癌可能);

混合性结节(恶性概率最高)。

诊断“三步走”策略

1.影像评估:低剂量CT最常用,PET-CT评估代谢活性(适合≥8mm实性结节)。

2.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等辅助判断。

3.精准诊断:穿刺活检病理确诊。

科学应对不焦虑

根据国内外指南建议:

低危结节(<6mm):年度CT随访;

中危结节(6~8mm):6~12个月CT复查;

高危结节(>8mm或进展性):3个月CT复查或手术切除。

微创手术新选择: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能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健康肺组织,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2%以上。如果您有肺结节的疑问或担忧,请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很重要

1.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2.接触粉尘作业时规范佩戴防护口罩;

3.厨房安装强力油烟机,减少煎炸烹饪;

4.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提升肺功能;

5.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低剂量CT筛查;40岁以下人群每2~5年完善肺部低剂量CT筛查。

肺结节就像肺部的“胎记”,多数人终身无须处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是预防肺癌的关键。同时规范的随访观察至关重要,既能避免过度治疗,又能抓住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机。记住:定期复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生命负责的科学态度,请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忠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