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预防中风 不是简单吃药

作者:方李鸿 福建省石狮市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中风一词来源于中医,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则称脑血管堵塞为脑梗死,脑血管破裂为脑出血。

诱发中风有很多危险因素,包括可变与不可变两种。不可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及家族史等,可变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其他(如吸毒、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不良生活习惯等)。预防中风,主要是针对可变因素进行控制。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治疗颅内、外动脉斑块和(或)狭窄,有效管理心脏病。

控制血压,目标值是<140/90mmHg,理想值是<130/80mmHg。注意,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需要科学评估。量血压应避免在情绪波动时或活动后,其中又以电子血压计在家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为首选。

降压药类型很多,建议选择长效或控释片,比如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片、缬沙坦片或以上的复方制剂,能更好地避免血压波动导致的血管内皮损害、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风险。

控制血糖,目标值是空腹4.4~7mmol/L,非空腹<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7.0%。饮食须遵循定时定量原则,每天监测三餐前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再根据情况调整用药。血糖控制从失管到理想值,会经历一个波动的过程,一定要遵医嘱调整用药。此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三月的总体血糖水平,也应结合作为评价指标。

控制血脂,不是盲目使用他汀,而要综合评估。比如没有脑卒中病史者,必须先完善颈部动脉彩超及颅脑MRA。已有卒中病史者,则建议尽早使用他汀,要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为目标控制值,长期用药。病人还需定期复查彩超、颅脑MRA,根据动脉斑块或狭窄情况作用药调整。

对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狭窄小于50%的,可以用他汀类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控制,通常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使用周期为21天,随后选择其中一种长期使用,3~6个月后复查评估血管。狭窄≥50%以上,可选择药物或介入治疗,并定期复查评估。已介入治疗者,术后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需保持至少一个月,随后改为单种,并长期用药。

心脏病患者的中风预防也有讲究。房颤病人除非有禁忌症,否则一定要抗凝,目前常用华法林,但个体差异及很多食物/药物都能影响其疗效,所以需经常调整剂量。也可使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缺点是目前监测药物无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心脏瓣膜换金属瓣术后的患者,则一定要用华法林,不能选用新型抗凝药。

除以上措施,预防中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首先是科学饮食与营养。可以找营养师制定个体的营养干预方案。总体要求膳食种类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合理,重点增加全谷、豆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钠的摄入,增加钾摄入。数据显示,每日坚持摄入一定量新鲜水果、蔬菜的人群,卒中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降低25%和40%。

其次是适量运动。推荐每周至少3~4次、每次10min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每周至少2次、每次20min以上有氧运动(如慢跑)。

最后是要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4g,女性减半。

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对中风形成影响明显的习惯,无论是控制三高还是从管理血管和心脏健康入手,中风防治都需要综合考虑,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作者:方李鸿 福建省石狮市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