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年轻人也会骨质疏松

作者:曾锦辉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

32岁的林女士因反复腰背疼痛就诊内分泌科,骨密度检查显示其腰椎Z值低至-3.0(正常值≥-2.0),确诊为“骨质疏松”。她疑惑不解:“我不喝咖啡、每天补钙,怎会骨质疏松?”进一步检查发现,林女士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过高的甲状腺激素长期加速骨代谢,导致骨量“入不敷出”。在内分泌科规范治疗甲亢,并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后,其骨密度显著改善。

骨质疏松绝非老年人的专利,激素失衡、代谢异常等“隐形推手”正悄然侵蚀年轻人的骨骼健康。

内分泌科视角:骨质疏松的“幕后推手”

骨质疏松症本质是“骨代谢失衡”,而内分泌系统是调控这一平衡的核心:

①激素失衡:雌激素/雄激素下降(如更年期、卵巢早衰、性腺功能减退)直接削弱骨形成;甲状腺激素过量(甲亢)加速骨吸收;甲状旁腺激素异常(甲旁亢)引发钙磷代谢紊乱,掏空骨钙库;库欣综合征(皮质醇过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②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骨质量下降,骨折风险增加2~4倍。

③维生素D代谢障碍:肝肾疾病或基因缺陷导致活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钙吸收受阻。

隐匿信号:以下症状需警惕内分泌性骨质疏松

①非典型骨折:轻微跌倒后腕部、髋部骨折,或无明显诱因的脊椎压缩性骨折;

②全身代谢异常:合并怕热、心悸(甲亢)、满月脸(库欣综合征)、肾结石合并高血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尿多饮(糖尿病);

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或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如芳香化酶抑制剂)。

内分泌科诊疗“五步曲”:从评估到全程管理

①精准诊断:骨密度检测(DXA)结合FRAX骨折风险评估;内分泌激素检测(甲状腺、性腺、甲状旁腺、皮质醇等);排除其他继发性病因(如肿瘤、肾病)。

②个体化治疗:调控激素:如甲亢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更年期女性科学补充雌激素;靶向药物:双膦酸盐(抑制破骨细胞)、特立帕肽(促进骨形成)、地舒单抗(靶向RANKL通路);

③代谢管理:控制血糖、纠正维生素D缺乏。

④多学科协作:与骨科、营养科联合制定康复计划,降低骨折风险。

⑤长期随访:每1~2年复查骨密度及激素水平,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核心:内分泌科医生的“护骨处方”

①高危人群早筛查:绝经女性、糖尿病/甲亢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每年检测骨密度及激素水平;青少年期关注生长激素、性激素水平,打好“骨量储备”基础。②生活方式干预:补钙+维生素D:每日钙摄入1000~1200mg,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在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维持血清25OHD血浓度≥30ng/mL;规律运动: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瑜伽、跳舞和打乒乓球等活动;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包括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戒除伤骨习惯:限酒、戒烟、避免过度节食。③药物预防:高风险人群(如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可预防性使用抗骨松药物。

突发骨折 内分泌科仍是“守护者”

若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急诊处理后可转至内分泌科进行“二级预防”:分析骨折诱因:排查激素或代谢异常;强化抗骨松治疗:升级药物方案(如联用特立帕肽与双膦酸盐);康复管理:结合物理治疗与营养支持,防止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的治疗绝非“补钙”那么简单。内分泌科通过揪出激素失衡、代谢异常的“元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从根源上逆转骨流失,为您的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曾锦辉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