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中,健康都是最为珍贵的礼物。然而,儿童贫血这一隐形“健康杀手”,正悄然威胁着众多孩子的茁壮成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47.4%的5岁以下儿童存在贫血问题 。在我国,儿童贫血的发生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需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了解儿童贫血,做好科学预防,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揭开儿童贫血的“神秘面纱”
贫血,简单来说,就是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区间下限的一种临床征象。对于儿童而言,不同年龄段判断贫血的标准有所不同。一般,6个月至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6岁至14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0g/L,即可诊断为贫血。
儿童贫血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孩子体内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时,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此外,维生素B_12和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以及一些遗传性的地中海贫血等,也会影响孩子的血液健康。
贫血发生时,孩子会释放出多种“求救信号”。早期,孩子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和甲床颜色变淡,容易感到疲倦、活动耐力下降。随着贫血加重,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异食癖、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频繁生病等症状。严重的贫血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导致身材矮小、学习能力下降。
追根溯源:儿童贫血的“幕后推手”
婴幼儿时期,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6个月后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人工喂养的宝宝,没有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就容易因铁摄入不足引发贫血。
稍大一些的孩子,如果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不爱吃肉类、蛋类、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也会增加贫血风险。
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某些疾病如慢性腹泻、肠炎等,会影响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一些特殊阶段,如早产儿、多胞胎宝宝,由于先天铁储备不足,出生后又没有及时补充铁剂,发生贫血的概率比足月儿更高。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因月经失血,如果不注意营养补充,也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筑牢防线:科学预防儿童贫血的“黄金法则”
从孕期开始,准妈妈就要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为宝宝的健康打好基础。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后2~4周,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充铁剂。足月儿满4~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蛋黄、肉泥、肝泥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日常饮食中,要培养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保证食物多样化。鼓励孩子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避免给孩子喝过多的茶和咖啡,它们会抑制铁的吸收。
定期带孩子体检,尤其是血常规检查,建议6个月至1岁的宝宝每3~6个月检查一次,1~3岁每半年检查一次,3岁以上每年检查一次。通过血常规,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存在贫血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孩子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感染疾病。同时,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儿童贫血可防可控,只要家长们多一份细心与关注,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饮食和生活环境,就能有效降低孩子贫血的发生风险,让孩子远离贫血困扰,拥有红润健康的童年!
(作者:吴金珠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