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袖状胃切除术后 药物如何管理

作者:李灵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宏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44岁的王先生,身高169cm,体重却高达190公斤,BMI指数直冲66.52kg/m^2,妥妥的“重量级选手”。过度肥胖不仅让他行动困难,更引发了多种健康问题。多年来,他尝试过各种减肥方法——吃药、节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最终,医生建议他接受“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手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便成功减轻了14公斤。然而,由于他常年患有基础疾病,需要同时服用降糖药、降压药和调血脂药等。他对术后应该如何正确用药仍然感到困惑不已。

什么是袖状胃切除术

袖状胃切除术是指通过手术切除胃底及胃大弯,使残留的胃呈“香蕉状”,容积由原来的500~600ml缩小为100ml左右。手术中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态。适用于高危及极重度肥胖患者,如BMI≥32.5kg/m^2的单纯性肥胖患者,或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

为什么术后用药有特殊要求

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显著改变,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调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储藏功能大幅降低。食物和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缩短,一些需要在胃内充分溶解后才能被吸收的药物,可能因胃排空速度过快而无法充分溶解,从而影响其吸收效率。此外,由于胃的体积减小,药物在胃内的吸收面积减少,可能导致某些药物吸收不完全。同时,胃体积的减小还会使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进一步影响药物的溶解和吸收,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术后药物该如何“管理”

手术后用药的重点在于选对剂型、调整剂量,同时科学补充营养物质。

药物剂型选择上,优先选液体制剂,次选分散片和可碾碎的普通片剂,胶囊制剂去壳需谨慎,避免使用缓控释及肠溶制剂。如果药物需要在胃酸中溶解或依赖胃酸酸性条件起作用,优先选择液体制剂。若液体制剂不可用,可选用可溶解或可压碎片剂,并尽可能将药品碾碎,需要注意的是,缓控释制剂因其特殊结构,压碎可能导致药物剂型结构改变,影响药效。胶囊制剂可去壳后将内容物调成糊状或溶解服用,但部分药物可能因去壳失效,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肠溶制剂的肠溶衣溶解通常依赖于胃肠道各段不同的pH值,正常情况下胃内pH值较低,肠溶衣不会溶解。但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值升高,导致肠溶制剂在胃内提前溶解、释放,对胃黏膜造成较大直接损伤。

药物剂量调整上,应加强监测,及时调整。由于手术后患者体重下降,药物的代谢和分布会发生变化,需要根据患者术后机体耐受情况和疾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血糖水平可能显著改善,加之体重下降影响药物的代谢,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血糖,防止低血压或低血糖的发生。对于其他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凝药物等,应严格按体重换算用药剂量,并依据患者实际耐受情况及时调整,确保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科学补充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至关重要。术后由于食物摄入减少,胃内吸收面积降低,可能会导致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如果不注意术后的预防和补充,很容易引发贫血、骨质疏松。因此,术后需长期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以防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还应避免碳酸饮料和容易产气的食物,避免引起胃扩张。

袖状胃切除手术是肥胖患者重获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术后药物吸收、代谢可能发生变化,通过科学管理用药、强化营养补充和定期监测,不仅能减轻体重,更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建议患者在术后定期随访,与医生和药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代谢重启”。正如王先生的案例所示——手术只是起点,管理决定未来!

(作者:李灵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宏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