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是在我们颈部的蝴蝶状的器官,虽不引人瞩目,却能分泌甲状腺素,调控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近些年来,随着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升高,频频闯入我们的视野,甲状腺癌更是让不少人心生忧虑。当医生怀疑甲状腺结节有恶变风险时,常常会用到一个关键的检查手段——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而这份穿刺报告上并不总写着“癌”或“不是癌”的简单报告,而是一串大部分人看不懂的“代码”。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吧。
细针穿刺活检:洞察甲状腺结节的“显微镜”
细针穿刺是医师在超声图像的精准导航下,用细针穿入甲状腺结节,抽取其中细胞,送给病理科医师观察,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特别是细胞核的特点,评估结节恶性的可能性大小。这项细针穿刺活检技术创伤小,准确性相对高,可为后续治疗方案指明方向,堪称甲状腺疾病诊断领域的得力“侦察兵”。
解读穿刺报告的代码
每个医院的甲状腺细针穿刺报告有一定的区别,但绝大部分医院使用甲状腺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进行评估,一般在穿刺病理报告中可以找到“Bethesda××类”或者“TBSRTC××类”的字样。
BethesdaⅠ类:标本无法诊断或标本不满意。仅为囊液,穿刺操作或涂片固定等因素导致镜下可诊断细胞量少;使得病理医生没办法依据现有细胞做出明确判断。这类结节总体的恶性风险度在5%~20%。拿到这类报告,医师一般会建议超声引导下再次细针穿刺。
BethesdaⅡ类:良性病变。包括良性结节、甲状腺炎等。这类结节恶性风险度为2%~7%。因为穿刺存在一定误差,所以医师一般会建议密切观察和超声随访。
BethesdaⅢ类: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但还不够诊断Ⅳ、Ⅴ、Ⅵ 类。这类结节恶性风险为13%~30%。医师会综合评估后建议密切监测、再次细针穿刺、分子检测和/或甲状腺腺叶切除等后续处理。分子检测是对细针穿刺Bethesda评分为Ⅲ/Ⅳ/Ⅴ类的结节进行基因检测协助评估肿瘤的良恶性,主要基因有Braf基因、RET基因、Ras基因等。
BethesdaⅣ类:滤泡性肿瘤。这类报告通常病理描述上会对看到的细胞形态进行描述,但无法对甲状腺良恶性进行准确判别,主要靠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判断良恶性。这类结节的恶性风险度为23%~34%。对此医师会建议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分子标记物检测。
BethesdaⅤ类:可疑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恶性肿瘤的部分特征,细胞形态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瘤或者其他恶性肿瘤,但质和(或)量上不足以明确诊断恶性,具有明显异质性,以可疑乳头状癌最常见。这类结节的恶性风险很高,达67%~83%。医师会建议分子检测、积极手术治疗。
BethesdaⅥ类:恶性肿瘤,乳头状癌最常见,这类报告结节恶性风险度为97%~100%。医师会综合评估,一般建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
面对报告结果,保持“平常心”
当这一纸报告递到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份平常心。若为良性结果,喜悦之余不可大意,不是高枕无忧,应谨遵医嘱定期复查,生活里多些自律,远离不良习惯。若结果处于不确定或可疑恶性地带,千万别灰心丧气,必要时加做分子检测等手段查明结节性质。哪怕确诊恶性,也绝非世界崩塌,现代医学对付甲状腺癌的手段众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生存率极高。积极和医生沟通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或者监测,根据术后病理决定要不要碘131治疗、内分泌治疗等,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未来,随着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健康保驾护航,省立甲状腺诊治中心将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郑俊杰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甲状腺疝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