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比年轻人恢复更快

“颈部入路”新技术让77岁食管癌患者早出院

本报记者 朱晓洁

食管被肿瘤层层围困,进食如同遭受酷刑,当传统手术在复杂病情前遇阻,食管癌患者该如何重获新生?

6月24日,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直播间请来三位专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旗山院区胸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林江波,副主任医师张振阳,住院医师吴靖宇,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新选择。

截至目前,本次直播在各平台观看人数超39万人次。

“兵分两路”开展手术

微创治疗食管癌

直播一开始,林江波就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患者不仅患有食管癌,还存在先天血管环畸形。

林江波解释道:“通常食管右侧无大血管遮挡,医生可采用经右侧胸腔的胸腔镜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但此患者右位主动脉弓完全遮挡食管右侧,导致传统胸腔镜手术无法处理食管上段。

面对这一难题,医生团队“兵分两路”开展手术:一路从右侧胸腔进入,游离食管下端;另一路从胸纵隔近肩胛位置开辟“新隧道”,游离食管上段。最终,医生完整切除了肿瘤。

林江波表示,福医协和旗山院区胸外科每年会完成150多台食管癌手术。近年来,食管癌治疗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外科微创技术持续升级,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已成为常规方法,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术也已成功开展。

除了上述技术,“改良经颈部充气纵隔镜食管癌手术(协和模式)”作为一种新术式,也备受大家关注。

77岁老人术后竟比年轻人更早出院

林江波介绍,经颈部充气纵隔镜食管癌手术不经过胸腔,创伤大幅减小,对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也相对较少。由于患者无需承受胸腔切口带来的痛苦,恢复速度更快,能够更早回归正常生活。

张振阳补充,在病房里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同样是接受食管癌手术的患者,采用经颈部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往往比接受胸腔镜食管癌手术的年轻患者恢复得更快。

上周出院的两位患者就是典型例子。

一位年轻患者接受传统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手术,颈部、胸部、腹部的手术切口加起来约20厘米,这已经比过去70厘米的开放手术创口小很多。

另一位77岁的患者老黄,采用经颈部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手术切口仅10~12厘米。凭借更小的创伤,老黄比年轻患者还早两天出院。

林江波介绍,临床实践表明,经颈部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年龄超75岁的高龄患者。此外,对于因既往胸腔疾病导致胸腔粘连,或曾接受肺部手术,无法再次从右侧胸腔进刀的食管癌患者,纵隔镜手术也为其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

术后饮食需“步步为营”

吴靖宇指出,食管癌手术需将胃上提,导致胃储存与排空能力减弱,吻合口愈合初期较为脆弱,因此饮食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少食多餐”原则:

禁食期(术后1~2周):通过空肠营养管滴注营养液,保障吻合口愈合期间的营养供给;

流质饮食期:经造影确认吻合口愈合良好后,从20~30毫升清水开始,每2小时喂食一次,无不适后逐步增加米汤、菜汤等流质食物;

半流质过渡期:引入稀饭、鸡蛋羹、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粗糙饮食刺激吻合口;

正常饮食期:术后4~6周可尝试软食及普通饮食,建议适当食用馒头等固体食物,预防吻合口狭窄。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福建沿海地区发病率尤为突出,烫食饮品、腌制和霉变食物、烟酒及不良口腔护理等是主要诱因。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