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口腔颌面外伤怎么办

陈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生活中运动磕碰、意外跌倒常导致口腔颌面受伤,第一时间正确处理能减少毁容风险。掌握止血、保牙等急救技巧,关键时刻保护健康与颜值。

遇到外伤别慌张,先做紧急处理

1.止血是关键

如果面部或口腔有出血,第一时间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按压伤口。若是牙龈或舌头受伤,可以含冰水浸湿的纱布帮助止血。记住别用纸巾按压,纸巾碎屑容易粘在伤口上。如果出血持续超过15分钟,或伤口很深,要立刻就医。

2.清洁伤口防感染

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轻轻冲洗伤口表面,去除沙土、碎玻璃等异物。若伤口在口腔内,可以用淡盐水漱口(半勺盐加一杯温水)。注意不要用酒精或双氧水直接冲洗口腔,容易刺激黏膜。

3.冷敷消肿有技巧

用冰袋或裹着毛巾的冰块敷在受伤部位(比如肿起的脸颊或下巴),每次敷10~15分钟,间隔半小时再敷。持续冷敷24~48小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别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冻伤。

4.牙齿脱落别乱扔

如果牙齿被撞掉,捏住牙冠部分(不要碰牙根),浸泡牛奶、生理盐水或唾液,尽快前往医院,2小时内处理可显著提高再植成功率。如果是儿童乳牙脱落,通常无需再植,但要检查是否伤及恒牙胚。

5.暂时固定防二次伤害

如果下巴疑似骨折,可以用宽布条从头顶绕到下巴下方,轻轻托住固定(类似临时“吊带”),避免说话或咀嚼动作。不要尝试自己掰正错位的骨头,立刻去医院拍片检查。

后续治疗别忽视,科学恢复更重要

1.专业检查不可少

即使外伤看起来不严重,也要在24小时内到口腔科或急诊科就诊。医生会通过CT或X光检查是否有隐藏的骨折、牙齿根折或神经损伤。

2.伤口处理与缝合

对于较深的伤口(尤其是被污染的铁器划伤),需评估破伤风免疫状态,接种相关疫苗,并在6~8小时内完成清创缝合。口腔内的伤口优先采用可吸收线缝合,但因口腔湿润容易滋生细菌,仍需在7~10天后拆除。面部伤口优先采用细线精细缝合,5~7天后拆线。

3.规范用药保疗效

治疗阶段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导。医生通常会处方消炎类药物、镇痛药物及破伤风免疫制剂。若伤及眼周或鼻腔,可能需配合使用抗菌眼膏或鼻腔喷雾。特别注意全程按剂量、按时长用药,切勿因症状缓解自行停药,防止细菌耐药或感染复发。

4.饮食管理促愈合

康复初期(1~2周)优先选择易吞咽的温凉食物,如米糊、蛋羹等半流质。忌口坚硬、高温或刺激性食物——如排骨、坚果、辣椒等,减少咀嚼牵拉伤口的风险。使用吸管饮用液体时需轻缓吸入,避免负压影响创面凝血。

5.科学训练防后遗症

骨骼固定术后2~3周起,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每日用消毒医用开口器辅助练习张口,前三天每次维持5分钟,逐步延长至20分钟,一定程度上预防颞下颌关节粘连。配合轻柔打圈按摩健康区域的面部肌肉,以促进淋巴循环,但需避开缝线或结痂部位。

6.定期复查保效果

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要到医院复查。医生会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咬合功能恢复程度,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发现牙神经坏死,可能需要根管治疗;骨折愈合不良可能需二次手术。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运动时佩戴定制防护牙托(如篮球、拳击等激烈对抗项目),乘车养成系安全带习惯,儿童务必使用安全座椅。改掉用牙咬瓶盖、开核桃的危险行为,避免牙齿崩裂。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治疗松动牙和龋齿,降低意外损伤风险。

口腔颌面受伤别硬扛,及时就医+科学护理才能恢复如初。在从事篮球、拳击等高风险运动时,务必佩戴好您的定制防护牙托,关键时刻护牙护脸更安心。

(作者:陈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