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逐渐变得脆弱,甚至轻微的碰撞都可能导致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导致剧痛,也可能因长期卧床诱发肺炎、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通过科学的保健措施,老年人可以增强骨骼强度,从而降低骨折的风险。
骨骼脆弱成因
骨质疏松源于三方面因素:营养流失、运动不足及激素变化。肠道钙吸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饮食单一加剧钙摄入不足;肌肉退化使骨骼缺少良性刺激,导致骨密度逐步降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锐减,会加速骨质流失。需特别关注糖尿病、甲亢及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人群,这类群体骨质流失风险较常人更高。
营养强化策略
钙与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核心营养素。每日需摄入1000~1200mg钙,优选牛奶、酸奶等乳制品,荠菜、苋菜等绿叶菜经焯水去掉草酸后钙的吸收更好,卤水豆腐、带骨小鱼干等也是优质的来源。维生素D可通过每日20分钟日光浴获取,深海鱼、蛋黄等食物可辅助补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每日服用800~1000单位补充剂。需要注意骨头汤的钙含量极低,并且过量食用易导致肥胖。
运动防护体系
力量训练与平衡练习相结合可有效增强骨骼强度。通过适度的上肢负重训练(如平举、推举等运动),能够对骨骼产生良性应力刺激,这种机械负荷作用被普遍认为有助于促进骨代谢过程。建议通过单腿站立、足跟足尖行走等方式提升身体稳定性。可以选择步行和太极拳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活动,并保持规律。运动的强度应以身体轻微发热为宜,同时要注意避免高强度的跳跃和腰部过度弯曲的动作。具体训练方案应根据个人体能状况调整,存在关节疾病或平衡障碍者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生活习惯优化
戒烟限酒是护骨的基础,烟草中的尼古丁和过量的酒精会扰乱骨代谢。保持BMI在20~24区间,过度减肥者骨量流失风险增加。应当避免久坐,每半小时起身活动并做伸展运动。
环境防摔改造
大多数老年骨折由摔倒引发,居家安全改造至关重要。卫生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扶手,马桶旁放置防滑凳;卧室配置触控夜灯,选择鞋底带纹路的防滑拖鞋;过道及时清理杂物,电线用胶带固定。外出时注意避免裤子过长而绊倒,阴雨天携带拐杖增强支撑。若遇摔倒瞬间,优先侧身用手掌撑地保护髋部,同时蜷缩身体用双臂护住头面部,最大限度降低致命骨折风险。
医疗监测干预
50岁后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检查辐射量小且无痛感。当T值≤-2.5时需启动药物治疗:基础方案为钙剂联合维生素D,需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过量;强化治疗包括阿仑膦酸钠(每周口服1片)或唑来膦酸(每年输注1次)。用药期间出现胃痛、吞咽困难等异常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家庭协同照护
子女可通过以下举措提升防护效果:定期陪同体检并追踪骨密度变化;将瓷砖地面更换为防滑木地板;为独居老人配备具有跌倒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制定家庭运动计划,每日陪伴散步等活动。饮食方面可制作高钙食谱,既保证营养丰富,又确保美味可口。
预防核心可概括为:营养夯实基础,运动强化结构,环境消除隐患,医疗及时干预。如果已出现身高变矮、驼背或持续性腰背疼痛,应尽早就诊骨科或内分泌科,通过系统治疗重建骨骼健康。科学养护结合家庭支持,能让老年人摆脱骨折恐惧,享受自主活动的高质量晚年生活。
(作者:陈品华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急诊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