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B版: 上一版   
下一篇

告别“盲视操作” 全程“可视微创”

厦大附一医院微创技术破解先天性脊柱侧弯难题,7岁女孩术后6天下地活动

廖小勇 陈雯 李欣

▲刘琦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在半椎体畸形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骨科团队再次成功完成全球首创的“UBE双通道脊柱内镜引导下半椎体切除+经皮短节段固定”手术,为一名7岁先天性脊柱侧弯女孩有效解除病因。这项由该院小儿骨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刘琦主任医师提出的创新术式,突破了传统手术“盲视操作”的局限,实现全程可视化微创治疗,术后患儿仅6天即可下地活动。该技术已在2025年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年会上亮相,获全国权威专家高度评价。

“挖山洞”变“透明作业”:

4个小孔解决大问题

“传统手术就像在漆黑的山洞里摸索,现在内镜下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刘琦医生形容,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如同建房子时混入一块“三角砖”,会导致脊柱严重侧弯,若不及时干预,会随生长发育加重侧弯,甚至压迫内脏。以往需切开长达十几厘米的切口,医生凭手感在狭窄空间切除畸形椎体,不仅风险高(易损伤周围神经、血管),连旁观学习的医生都难以清晰掌握操作细节。

而新技术仅需4个1~2厘米的小孔:半椎体侧一个通道放入内镜照明,另一个通道操作器械,全程高清影像投射到屏幕。手术团队在清晰视野下精准切除半椎体,并通过4个小孔经皮植入螺钉完成矫形固定。接受手术的厦门女孩术后几乎未喊疼,术后6天佩戴护具自如活动,较传统术式卧床时间缩短2周。

从“看不见”到“清晰透明”:

破除技术传授瓶颈

“我当助手看老师做了几十台半椎体切除,轮到自己主刀还是心里发怵。”刘琦坦言,传统术式的关键步骤都是在“山洞摸黑进行”,年轻医生只能依赖经验推测和想象学习。而内镜手术使所有操作透明化,既降低主刀医生操作风险,更让观摩者能步步跟进,有望推动这项高难度技术的标准化普及。

该创新源于刘琦的“跨界灵感”。他在用UBE技术治疗儿童椎间盘突出时,发现双通道设计特别契合半椎体切除需求。经严谨论证,团队于2024年完成首例尝试,今年又成功实施1例,7岁女孩是最新案例。

国际空白的技术突破:

获全国学术权威点赞

这项突破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在学术领域引发高度关注。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年会小儿脊柱学组会场上,这项技术引发热烈反响。学组组长杨军林教授表示:“这正是儿童脊柱矫形需要的创新方向。”全国知名脊柱微创专家还专门索要课件学习。经文献检索,该技术目前尚未见国内外同类报道。

“我们不做华而不实的‘微创噱头’。”刘琦强调,现在学术圈有些为了微创而微创的所谓技术创新,并不符合临床需求,而我们这项技术,最核心的突破是实现半椎体截骨过程清晰可视,安全性大幅提高,同时兼顾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微创手术优势。随着技术推广,预计将推动全国先天性脊柱侧弯微创治疗的标准化发展,让更多患儿受益于这项创新技术。目前团队正系统整理手术视频资料,为后续技术培训奠定基础。

(廖小勇 陈雯 李欣)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