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三位一体 让过敏性鼻炎不再困扰儿童

刘云亮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医师

过敏性鼻炎(AR)本质上是一种由过敏原诱发的鼻部炎症,其发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过敏性体质、接触特定过敏原以及相应的鼻部症状表现(如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当具备过敏体质的个体在暴露于相关过敏原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时,即可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因此,AR的防治应从避免过敏原、控制症状和改善过敏体质三个方面入手,综合管理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避免过敏原

避免过敏原接触,AR就不会发生。我国过敏性鼻炎患儿过敏原以尘螨和花粉最为常见,所占比例最高。

尘螨:定期用55℃以上热水清洗或用烘干机高温干燥床单等棉布类生活用品,用防螨面料包裹床垫枕头;不铺地毯,少用布类软垫沙发,不买毛绒玩具;若对宠物皮屑过敏,需移除宠物并彻底清洁,使用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

花粉: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避免去花草茂密处;居家空调调至室内循环或空气净化状态;室外活动后立即洗澡去花粉;参考本地防护措施,如关门窗、用花粉浓度预报APP规划出行;在花粉环境中,佩戴过滤率≥95%的认证花粉防护口罩和眼镜。

除了以上情况外,临床及生活中仍可见真菌、蟑螂等相关致敏物质,需要做好保持厨房及卫生间清洁干燥,及时清除蟑螂排泄物及动物的皮屑,减少真菌生长和霉变的发生,保证患儿最大可能地“脱离”过敏原。

药物对症治疗

过敏性鼻炎主要有四大症状:鼻痒、喷嚏、流鼻涕、鼻塞,因此药物对症治疗主要针对这些症状。其目前主要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抗组胺药物主要包括口服和鼻喷两种剂型。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中枢镇静作用较小,能够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鼻喷型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左卡巴斯汀)可针对局部症状,起效较快。需要注意无论口服还是鼻喷抗组胺药,对鼻塞的改善效果有限,若以鼻塞为主要表现,建议联合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以提高疗效。

(2)鼻喷激素:如糠酸氟替卡松鼻喷剂等,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的四大症状;6岁以下儿童需遵照医嘱,选择低生物利用度药物(如糠酸莫米松),长期使用者监测身高。

(3)生理海水盐鼻腔冲洗可有效清除鼻腔内的刺激物、过敏原及炎性分泌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鼻塞和鼻痒等症状。建议每日冲洗次数不超过两次,以避免对鼻黏膜造成损伤。

改善过敏体质

完全避免过敏原可显著减少AR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但因免疫机制复杂,无法绝对杜绝疾病发生。改变过敏体质预防和控制过敏性鼻炎复发、进展的措施和方法如下:

(1)亲近自然和母乳喂养:幼年期缺乏微生物暴露可能导致免疫系统调节失衡,增加过敏性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农场环境、与动物的适度接触以及规范的母乳喂养均与儿童致敏率降低相关。鉴于此,建议家长在儿童1岁以内适当增加与自然环境(如家庭宠物)的接触,但需注意把握感染风险的平衡。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建议持续6个月以上,以有助于调节免疫,降低过敏风险。

(2)益生菌:特定益生菌株或可辅助调节免疫,但需遵医嘱使用。

(3)脱敏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目前被国内外广泛认可为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延缓过敏性鼻炎进展的重要手段,该治疗适用于对单一主要过敏原(如尘螨)过敏的患儿,推荐疗程为3年以上。

通过避免过敏原、药物对症治疗,三位一体策略可有效控制症状,实现长期临床缓解,但需持续管理。

(作者:刘云亮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