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更年期不调 老了病来找

本报记者 林颖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从生育期迈向老年期的必经阶段,通常在45~55岁之间来临。这一时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带来潮热、失眠、情绪波动等一系列身心变化。如何科学应对这一特殊阶段?

7月17日,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直播间》特邀心内科主任医师王热华、检验科急诊医疗组组长尤剑彬、内分泌科缪星三位专家进行专业解读。

更年之变: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48岁的张女士经营着一家蛋糕网店。自46岁进入更年期后,她陷入了长期失眠。一边是忙碌的生意,一边是总也睡不着的觉,张女士心想:反正都睡不着,干脆去忙生意,于是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一天2小时。面对时不时出现的潮热、心悸,她总安慰自己:“更年期嘛,忍忍就好。”直到血压飙升至200/120mmHg,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王热华的诊室里,张女士颇为懊悔:“我从来没想过,更年期忍一忍会这么危险。”

“这样的患者我们接诊过很多。”王热华主任说,更年期是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分水岭”。雌激素原本像“血管卫士”一样保护心血管,当其水平断崖式下降后,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同时,睡眠结构改变等因素还可能引发“更年期高血压”。

不仅如此,更年期女性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

尽管更年期女性心脏病、心理疾病频发,但王热华发现她们却时常被误诊。“更年期症状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部分临床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先排查器质性病变,常规进行CT检查或开具降压药物,而未能第一时间将症状与雌激素水平变化联系起来。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患者不得不在多家医院间辗转求医,甚至可能被亲友误认为是‘心理作用’。”王热华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临床观察,王热华在2018年前瞻性地开设了女性心脏心理门诊,专门关注更年期女性的心血管健康问题。她特别提醒,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1.未绝经但出现月经紊乱,伴随潮热、盗汗等典型更年期症状;

2.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血管症状,如胸闷、心悸、血压波动等;

3.睡眠质量显著下降,伴有持续的情绪困扰。

即便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王热华也建议围绝经期女性定期评估激素水平、心血管功能和睡眠质量,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问题,进行科学干预。

多学科会诊:破解更年期困局

考虑到女性更年期症状多样,往往需要辗转于多家医院、科室之间,却得不到系统治疗。于是王热华在女性心脏心理门诊基础上,开设更年期多学科门诊。它由心血管科医生、治疗师、咨询师、妇产科医生、糖尿病医生、睡眠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以及中医科医生等组成。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自由组合、协同作战。

“例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睡眠障碍的更年期患者在我们医院挂号系统的多学科会诊预约专家号后,小助手会通过电话初步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随后,在多学科门诊时,我们会为她调配相应的专家团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王热华说。

为方便患者就诊,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的局限。即使在非会诊时间,遇到紧急情况时,专家团队也能迅速集结,会诊并制定了治疗方案。

科学应对:护航更年期健康

除了及时治疗,针对更年期出现的不适,女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一些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总是烦躁睡不着时,尤剑彬给大家分享了可以调节情绪的“478呼吸法”:先吸气4分钟,然后屏气7分钟,再呼气8分钟,如此重复6次为一组,结束后间隔3分钟正常呼吸,每天可做3~5组,让自己的节奏、情绪慢下来,有助于降低心率、降低血压、改善睡眠。

3分钟正念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情绪减压法。据缪星介绍,更年期女性在感觉情绪低落时,可以找个舒适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想象自己身处宁静之地,如海边,阳光温暖,海风轻柔,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沙滩。每次呼气,仿佛将烦恼随着气息吐出;每次吸气,吸入的是平静与力量。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身心逐渐放松,缓解焦虑情绪,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更年期的种种变化。

“更年期不是疾病,而是需要特别关爱的生命阶段。”王热华总结道,“通过科学管理和家人支持,女性完全可以优雅度过这一转型期,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