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呼吸都似负重前行,胸闷气短成了生活常态,而常规检查却难以捕捉真凶,误诊漏诊屡见不鲜,肺动脉高压患者该如何挣脱这无形的枷锁?
7月16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陈翔,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伟斌受邀做客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厦门名医名科直播间》,围绕肺动脉高压的相关话题,带来权威解答。
截至目前,本次直播在各平台观看人数超32万人次。
极易误诊漏诊
年轻女性需警惕
直播一开始,陈翔分享了一个在会诊时的常见现象:一些年轻女性患者因长期胸闷、气促、活动耐力下降在呼吸科门诊反复就诊。她们不仅表现出与慢性肺炎、肺间质疾病等相似的呼吸道症状,还伴有典型的“蓝嘴唇”(嘴唇发绀)体征。然而,在长期接受常规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后,症状改善却不明显,最终确诊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非常复杂的一类疾病,极易被误诊或漏诊。”陈翔介绍,据统计,患者平均需经历多达5次就诊,才能最终确诊。
陈翔表示,面对此类临床表现,尤其多见于年轻女性,需高度警惕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
精准揪出“元凶”
肺动脉高压需针对性治疗
“医生,我终于能平躺着睡一整夜了!”50岁的李先生(化名)紧紧攥着复查报告,声音有些哽咽。
就在一个月前,李先生还因严重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只能整夜半卧着勉强入睡,平常走几步路就喘,胸闷、乏力、头晕得厉害。
李先生是一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曾发生过心肌梗死,导致他的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还伴有二尖瓣重度反流。而左心疾病引发的连锁反应,让他的肺动脉平均压飙升至77mmHg,形成了肺动脉高压,手术风险极高。
为此,陈翔团队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精准评估,最终为李先生实施了微创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术后复查时,发现他的肺动脉压和二尖瓣反流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我们要像侦探办案一样,精准揪出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真正‘元凶’。”分享完典型案例后,陈翔强调,在开展治疗前,必须先明确究竟是哪一类因素导致了肺动脉高压,才能实施精准干预,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