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淞荷
“我气喘20多天了,现在稍微动一下就呼吸困难,这到底是啥病啊?”
48岁的梁女士(化名)是一名手工编织工作者,近段时间被气喘折磨得苦不堪言。
20天前,梁女士突然出现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按肺炎治疗,用了多种药物,没想到越治越重,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吸氧的情况。
转诊至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左翠云主任发现她有“技工手”(指端,尤其是手指掌面和侧面出现过度角化、粗糙、皲裂、脱屑的皮肤病变)和“V字领”(颈部、前胸上部暴露于阳光的区域出现的持续性暗紫红色斑疹),再结合她的CT,前后对比之下,虽然从影像结果看有些像肺炎,但两侧胸膜下有对称的实变影,这其实是MDA+无肌病性皮肌炎肺受累的特异表现。
左翠云为其做了血检,结果显示为MDA5阳性皮肌炎,该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容易累及肺并出现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RP-ILD),病死率也高达50%。
确诊后,左翠云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如今,梁女士恢复良好,已经正常上班。
“此类疾病易误诊,病因溯源是关键。”左翠云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为患者争取生机。
7月15日,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三位专家:科副主任左翠云主任医师、宫海艳主治医师、程鹏岭主治医师,受邀做客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厦门名医名科直播间》,围绕间质性肺疾病的早防早治展开科普。
截至目前,多平台直播观看量超33万人次。
呼吸科?风湿科?皮肤科?
别挂错号
“很多患者拿着肺部CT报告,却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左翠云在直播中指出,间质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中的一大类疑难性疾病,涵盖200多种病因,常涉及多系统病变,不同疾病可能有相似症状,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也可能不同,所以极易误诊漏诊。她解释,这类疾病就像一张“蜘蛛网”,肺泡炎症后异常修复导致胶原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肺纤维化,使肺泡失去弹性,如同被水泥凝固。
程鹏岭进一步说明:“临床上常遇到患者疑惑,为什么查肺病要问眼睛干不干、关节疼不疼。”她以干燥综合征为例,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口干眼干,却可能引发肺间质病变;而皮肌炎患者的“技工手”、雷诺现象(肢端遇冷变色)等皮肤症状,也可能是肺纤维化的信号。
宫海艳补充道,约30%的间质性肺疾病由风湿免疫病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患者若出现咳嗽气喘,需及时排查肺部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多学科协作,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爬两层楼就喘?手指变粗?
警惕这些“沉默杀手”信号
“每天咳得睡不着、爬两层楼就喘,可能不只是体力差。”程鹏岭列举了间质性肺疾病的典型症状:持续干咳超过三周、活动后气短、杵状指(手指末端变粗)、口唇发紫等。她特别提醒,长期吸烟、接触粉尘或化学物质者,以及60岁以上人群属于高危群体。
程鹏岭用“面包切片”比喻解释检查差异:“普通CT像厚面包片,可能漏诊早期病变;高分辨CT则是薄切片,能捕捉到0.5毫米的纤维化痕迹,是诊断的金标准。”她强调,疑似患者需完善肺功能测试、风湿免疫抗体检测等,必要时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或冷冻肺活检明确诊断。
得了间质性肺疾病只能活2~3年?
“网上说这病只能活两三年,是真的吗?”针对网友最关心的生存期问题,左翠云明确表示:“间质性肺疾病不是肿瘤,其预后差异很大。”她解释,特发性肺纤维化平均生存期较短,但约40%的患者若能找到病因(如过敏性肺炎、风湿免疫病相关病变),通过规范治疗,可长期稳定控制病情。
宫海艳介绍了分阶段治疗策略:“早期以炎症为主时,激素抗炎是关键;纤维化阶段需用抗纤维化药物;混合型则既要控制原发病,也要延缓纤维化进展。”她以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为例,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维持正常生活。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承办单位: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