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睿
7月4日,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直播间邀请三位专家:厦门市第三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吴彬,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叶宝华以及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资瑶,围绕体外心肺复苏(ECPR)这一主题,向观众科普相关知识。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多平台观看总量超40万人次。
在直播中,吴彬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不久前,一位外籍游客在旅途中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入厦门市第三医院救治。
“我们团队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开通了患者冠状动脉。”吴彬表示,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心功能严重受损,并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最终不幸发生心跳骤停。
危急时刻,医院体外心肺复苏(ECPR)团队立即启动急救流程,争分夺秒展开抢救。医护人员在实施常规心肺复苏的同时,在30分钟内顺利完成ECPR设备上机,成功建立起有效的循环辅助。
上机仅10分钟左右,患者便恢复自主心跳。随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患者病情逐步趋于平稳。
考虑到患者及家属意愿,医院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在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后,协助家属制定周密转运方案,成功将患者平安转运回国。
“时间是关键,此次抢救成功得益于ECPR的快速启动,以及团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高效的协作机制。”吴彬表示。
“体外心肺复苏(ECPR)是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与传统心肺复苏(CPR)相结合的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吴彬介绍道,ECMO的核心在于通过一套导管系统,将患者体内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膜肺氧合器进行充分氧合后,转化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再由离心泵将其输至患者体内。这一过程能有效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从而实现精准高效的救治。
“ECPR并非适用于所有心跳骤停患者,其成功应用依赖于严格的病例筛选,包括具有可逆病因(如心梗、肺栓塞)、目击下的心跳骤停、初始心律为室颤等条件,并且需要快速启动(在心跳骤停一小时内建立ECPR)。”叶宝华说。
“ECPR就像给濒死的人‘开外挂’,在心脏骤停、传统抢救无效时,能替代心肺功能,大幅提升生存率。”吴资瑶表示,但“外挂”运行期间也伴随着出血、感染、肢体缺血等并发症风险,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截肢或神经损伤。
这些严重后果多与心脏骤停时间过长、患者基础疾病有关,并非ECPR直接导致。若能在心脏骤停后几分钟内启动ECPR,及时恢复脑供血,反而能减少大脑缺氧时间,降低脑损伤风险。
吴资瑶表示,实际临床中,多数接受治疗的患者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且医生会全程监测并积极预防并发症。
“ECPR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存在风险,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成为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关键武器,最大程度守护生命健康。”吴资瑶说。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