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呼吸太快 居然会“中毒”

郑武洪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急诊内科 福建省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 主治医师

您是否在吵架、紧张或生气后,突然感到头晕、手麻甚至呼吸困难?这可能不是“气到缺氧”,而是呼吸过快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俗称“过度通气综合征”)!今天就跟大家科普:它是什么,怎么发生,如何“自救”?

什么是呼吸性碱中毒

简单来说,就是呼吸太急太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CO_2)排出过多!CO_2虽是代谢废气,但它在血液中会形成碳酸(一种弱酸),因此是调节血液酸碱度的关键物质。当情绪激动导致呼吸加深加快时,大量CO_2被呼出,血液中的碳酸减少,会变得“偏碱性”,引发两种问题:

氧释放减少:氧气在血液中是通过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进行运输,到达组织后再从血红蛋白释放。血液偏碱时,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增加,氧气不易释放,因此虽然血氧含量并未减少,但组织可摄取的氧减少,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

游离钙减少:血液中的总钙由结合钙(“储存钙”)和游离钙(具有生理活性)组成。血液偏碱时,虽然总钙含量并未减少,但更多的钙转变为结合钙,导致游离钙减少,从而引发手脚麻木、“抽筋”等“缺钙”症状。

哪些情况容易诱发

情绪激动:如吵架、紧张、生气时,容易大口喘气。

高原环境:高原氧气含量少,身体本能加快呼吸,呼出过多CO_2。

疾病影响:发热、脑炎等疾病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药物中毒:某些刺激呼吸的药物可能引发呼吸加快。

身体会发出哪些“警报”

神经系统:头晕、手脚麻木,严重时出现抽搐、意识模糊。

肌肉:手指僵硬、“抽筋”。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却感觉“喘不上气”,而血氧含量正常。

如何尝试“自救”

核心原则:减少CO_2流失,恢复酸碱平衡。

纸袋呼吸法:用纸袋(或厚口罩)罩住口鼻(禁用塑料袋,容易窒息),缓慢呼吸5~6次,如症状未缓解,可重复2~3轮。注意:使用纸袋时需留一条小缝,切勿完全封住口鼻!若出现口唇或指甲青紫、症状加重或新症状,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或拨打“120”!

“4-6-4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6秒→呼气4秒,重复数次,通过数秒强制放缓呼吸节奏。

稳定情绪:转移注意力,如数数、听轻音乐;安抚情绪。

重要提示:以上“自救”方法仅适用于健康年轻人,高危人群(如老、弱、病、孕、幼)需直接就医。

什么情况必须去医院

呼吸性碱中毒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警报”。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自救”无效或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抽搐、意识模糊、黑矇等恶化表现。

频繁发作且原因不明。

伴随危险信号,如出现胸痛、咯血等其他症状,或原有疾病加重。

高危人群直接就医,切勿尝试“自救”。

症状不典型,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剧烈头痛、偏瘫),或无法判断是否为呼吸性碱中毒。

预防

学会情绪管理:如紧张或生气时稳定心态,放缓呼吸节奏。

高原防护:初到高原避免剧烈活动,备好便携氧气。

日常注意:运动后调整呼吸节奏;慎用刺激呼吸的药物。

呼吸性碱中毒是身体对过度通气的警示信号,核心矛盾在于“快呼吸≠多吸氧”,反而可能因CO_2过度流失引发风险。关键应对原则是“慢下来”——通过控制呼吸节奏恢复酸碱平衡。重点提示:健康人群可尝试“自救”,但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高危人群或复杂症状者必须立即就医或拨打“120”,切勿盲目尝试“自救”!

呼吸是生命的本能,但过度通气可能适得其反。及时识别身体“警报”,科学干预,必要时果断就医,才能真正畅享呼吸——安全,才是呼吸自由的前提。

(作者:郑武洪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急诊内科 福建省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