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做好血糖监测 掌控健康“晴雨表”

作者:熊红萍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我们深知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在于“知己知彼”。这里的“彼”,是疾病;而“知己”,其关键就在于精准、规律地监测血糖。血糖监测不是简单的扎手指,它是我们洞察身体代谢状态、评估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科学之眼。

空腹血糖:

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监测空腹血糖,可以最真实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发现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适用于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餐后高血糖的治疗。

睡前血糖:

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调整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监测的目标,通常3个月检测一次,反应2~3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如HbA1c水平在6%左右,血糖控制良好。但HbA1c水平已超过10%,血糖控制亟需调整。

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指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成人非妊娠状态通常为3.9~10.0mmol/L)内的时间(min)或其所占的百分比。它是当前国际上评估血糖控制质量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新指标,动态血糖监测是获取TIR数据的金标准。

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

指24小时内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的时间(min)或其所占的百分比。一般分为2级,1级TAR为血糖10.1~13.9mmol/L,2级TAR为血糖>13.9mmol/L。

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

指24小时内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的时间(min)或其所占的百分比。一般分为3级,1级TBR为血糖3.0~3.8mmol/L,2级TBR为血糖<3.0mmol/L,3级TBR又称为严重低血糖,无特定血糖阈值,指因发生意识障碍而需要他人援助的低血糖。

如何获取以上“晴雨表”:

1.指尖采血监测(SMBG):指尖采血血糖仪仍是目前最普及的监测手段。做好它,掌握操作是关键:

①清洁双手:检测前务必洗手并彻底擦干!手上有残留会干扰结果。

②采血部位:首选指尖两侧,避开指尖正中(痛感强)。轮换采血部位,避免局部硬结。

③采血深度:根据皮肤厚度调整采血笔深度,确保一次获得足够血量,避免挤压影响准确性。

④试纸匹配与保存:使用与血糖仪匹配且在有效期内的试纸,避免高温、潮湿。

⑤定期校准:按说明书要求定期校准,尤其当结果与自我感觉不符或怀疑仪器不准时。

2.动态血糖监测(CGM):更全面的“血糖全景图”,它通过皮下植入微小传感器,可每1~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连续监测数天至数周。可发现传统指尖血难以捕捉的夜间低血糖、无症状低血糖、餐后高血糖峰值及持续时间。适用人群:

①1型糖尿病患者。

②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尤其无症状性)的2型患者。

③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是胰岛素泵)的患者。

④传统SMBG难以达标的患者。

⑤需要更精细化管理血糖的特殊人群(如备孕、妊娠期糖尿病)。

⑥希望更深入了解自身血糖模式、优化生活方式管理的患者。

动态血糖监测(CGM)并不能完全取代指尖采血监测(SMBG)。部分CGM设备在血糖快速变化期(如剧烈运动后、餐后初期)或需要做治疗决策(如处理低血糖、决定胰岛素剂量)时,仍需指尖血糖进行校准或确认。

(作者:熊红萍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