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吃饭总是“脸肿” 当心唾液“管道生锈”

作者:邹耿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

37岁的陈女士近半年反复出现进食后右脸肿胀,尤其是吃酸辣刺激性食物后更是肿得像“包子”,按压还有咸味液体流出。一开始她以为是“上火”,自行“医治”了半年都无缓解,尔后去医院看了才知道是得了“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这种常被误诊为“上火”的疾病,实则是唾液运输系统出了故障。今天,我们将揭开这种“会复发的脸肿病”背后的真相。

腮腺:口腔里的“自来水厂”

人体有三对主要唾液腺,其中腮腺最大,位于双侧耳垂前下方,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口水”)。它的导管(腮腺导管)像一根吸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对应的颊黏膜处。当导管系统出现阻塞就会引起唾液流动受阻,吃饭时腺体“憋胀”,同侧的脸颊肿胀不适,这也就是所谓的“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三大典型症状

1.吃饭脸肿“晴雨表”——进食后腮腺区肿胀(尤其酸甜食物),但1~2小时后可自行消退,呈“反复发作”特点。

2.按压流脓的“咸味警报”——肿胀时从导管口可挤出浑浊液体(含盐晶体),或晨起口腔有咸味。

3.腺体变硬的“危险信号”——长期炎症可导致腺体纤维化,触摸如硬橡皮。

致病的五大元凶

1.导管结构“先天不足”——如导管先天性狭窄。

2.黏液栓“堵车事件”——如唾液黏稠度异常(干燥综合征患者高发)。

3.外伤后的“隐形伤疤”——如面部外伤导致导管瘢痕狭窄。

4.细菌的“安乐窝”——如口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逆行感染。

5.被忽视的“生活陷阱”——如长期吸烟(尼古丁刺激导管痉挛)、日均饮水量<1000ml等。

科学诊疗

第一步:精准揪出病灶——可通过唾液流量检测、腮腺造影检查、唾液腺内窥镜探查等。

第二步:阶梯化治疗——早期微创治疗,主要通过导管扩张术、唾液腺内窥镜下冲洗等。若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导管改道术、腮腺部分切除术等。

第三步:防复发管理——内窥镜治疗后1/3/6个月复查导管通畅度,必要时可使用促唾液分泌药物(如毛果芸香碱片等)。

第四步:家庭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腺体按摩法(从耳垂向前轻推腮腺区)、热敷冷敷交替(肿胀期冷敷,日常热敷)、唾液腺保健操(鼓腮、叩齿、舌头绕齿运动)等。

日常防护

1.饮食“红绿灯”:

绿灯食物(降低唾液黏度):冬瓜汤、梨汁等

黄灯食物(适量食用):酸奶、香蕉等

红灯食物(强力促唾液分泌):辣条、酸角糕等

2.智慧饮水:每小时饮用50ml温水(少量多次),水中可加少量薄荷叶或柠檬片,避免一次性豪饮500ml以上。

3.口腔清洁革命:如可使用含溶菌酶牙膏抑制细菌,饭后用冲牙器冲洗导管开口等。

4.高危人群筛查:干燥综合征患者应每半年查唾液腺,腮腺区外伤史者应每年复查,长期吸烟者定期评估导管通畅度。

提醒:腮腺反复肿胀超3次务必就医,切忌自行挤压肿胀腺体(可能引发蜂窝织炎)。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虽不致命,却像生锈的水管般困扰生活。通过科学治疗和日常防护,可以重建畅通的“唾液通道”。每一次腮腺肿胀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干预才能守护住品尝美味的快乐。

(作者:邹耿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