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在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栋勇的一句话让网友瞬间刷屏:“肺里的‘影子戏法’很多,别急着给自己‘判死刑’!”
当晚,这场聚焦肺癌早筛的公益直播吸引超20万人次在线观看。
从“谈肿瘤色变”到“科学识肺”
直播伊始,杨栋勇分享了一个真实病例:58岁的泉州梁大叔持续咳嗽了一段时间后,怀疑自己肺部有病变。检查发现,他的两项肿瘤标志物升高,且肺部出现两厘米病灶。
“有病灶,还伴淋巴结肿大,我是不是得了肺癌?”梁大叔和家人忧心忡忡。杨栋勇安抚道,先别下定论,可通过肺部活检进一步确认。
经梁大叔及家属同意,杨栋勇为梁大叔实施支气管镜超声检查并取活检,最终证实病灶为良性,梁大叔及家人这才松了口气。
杨栋勇指出,许多人习惯依赖胸片或抽血查肿瘤标志物,但胸片易漏诊小结节,肿瘤标志物升高也不一定就是肺癌,容易“误事”。
老烟民每年必查低剂量CT
“我爸抽烟30年,该做什么检查?”网友焦急地提问。杨栋勇给出“金标准”:40岁以上吸烟≥20包年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辐射仅相当于10次长途飞行,却能发现5毫米以下的早期病灶”。
杨栋勇解释,普通胸片像给肺部拍“全景大合照”,前后器官叠加,小结节常被遮挡;低剂量螺旋CT则像把肺切成无数薄片,逐层细看,再小的结节也难遁形。对长期吸烟及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而言,低剂量螺旋CT既将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又能及早发现“潜伏”病灶。
厨房油烟比PM2.5更“伤肺”
虽然没有任何食物能“绝对预防肺癌”,但合理饮食可降低风险。直播中,杨栋勇介绍,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油菜)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对抗损伤细胞的“坏物质”;黄色/橙色蔬果、十字花科蔬菜、菌菇类、白色食物及鱼类等,也能在不同层面保护肺部。
杨栋勇提醒:油炸食品、腊肉应尽量少吃;厨房油烟可使PM2.5飙升20倍,炒菜时务必开火即开油烟机。饮食只是预防肺癌的“辅助手段”,关键仍在于不吸烟、远离二手烟、雾霾天戴口罩、定期体检。只有健康饮食与良好习惯双管齐下,才能给肺部“双重保护”。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
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