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部健康关注度日益提升的当下,肺结节的诊疗技术正不断迭代升级。
7月29日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一科、三科主任医师郑斌,胸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张树亮、主治医师陈茂辉三位专家做客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直播间,围绕隐匿微单孔手术等前沿技术展开科普,详解肺结节治疗的“协和方案”。
截至直播结束,全网观看量达42万人次。
从美国专程回国的患者:
疤痕膏都用不上了
“医生的每一次技术突破,不断跳出‘舒适圈’,都是为了回应患者的真实需求。”郑斌在直播中说。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团队之一,胸外一科、三科科室从2014年起深耕微创技术,2023年科室创新性研发的“隐匿微单孔手术”,将微创与美容效果推向新高度。
郑斌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位30岁的美国华裔女性,因极度在意术后疤痕,专程回国寻求治疗。术前,这位女士还买了很多祛疤膏。
当时团队开展隐匿微单孔手术不足10例,但这位女士仍坚定选择尝试。郑斌为她完成了较复杂的左上肺固有段切除,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良好,原本准备的疤痕膏彻底“无用武之地”。
今年年初复查时,切口已几乎不可见。后来,她还推荐多位美国朋友前来手术。
类似的正反馈还有很多。甚至有患者在当地医院换药时,医生都找不到切口位置,感叹“这么小的口是怎么完成肺结节手术的”。
相较于传统单孔手术,
隐匿微单孔技术有四大提升
更微创:将乳腺的皮下隧道作为手术路径,绕过乳腺,进入胸腔,切口更小,创伤降至更低;
更美观:切口隐匿性强,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及注重外观的患者;
更精准:最大范围精准切除病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
更个性:为不同患者(如早期癌、年轻群体)提供定制化方案。
郑斌介绍,作为全国最早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肺手术的科室之一,团队联合福州大学及企业自主研发AI软件,实现从结节筛查、三维重建、术前预测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管理。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超300例隐匿微单孔手术。今年6月,福建协和医院联合73家单位发布全国首个隐匿微单孔专家共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项创新技术。
机器人精准操作+消融技术:
复杂病例的新选择
张树亮介绍,协和医院胸外一科是省内最早常规开展机器人手术的科室,也是全国完成机器人多臂单孔手术例数最多的科室之一,为复杂肺结节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相较于传统单孔手术,机器人多臂单孔手术有两大核心优势:
更微创美观:仅一个切口,减少创伤及术后疤痕,比多孔机器人手术更具美容优势。
更精准稳定:放大15倍的高清3D视野,能清晰分辨血管、神经等细微结构;机械臂孩可消除人手震颤,操作稳定性远超手工,尤其适合精准肺段切除、袖状吻合等复杂手术。
科室还在省内率先开展穿刺手术机器人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治疗。
结节判断与筛查:
这些细节要知道
陈茂辉聚焦术后效果与结节判断,给出了实用建议。陈茂辉指出,CT影像的两大核心判断依据是大小和密度:
小于5毫米的实性结节,99%为良性;
大于5毫米需密切随访,结合是否有毛刺、分叶等高危特征;
磨玻璃结节需重点观察变化:短期内变大或缩小可能是炎症,长期稳定且缓慢增大需警惕恶性。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
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