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离我们有多近
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倒下。猝死人群中,43%是18~39岁的青壮年。程序员、医护、外卖骑手等高强度职业已成重灾区。80%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但约70%的猝死存在明确预警信号,科学预防可显著降低风险。本文将从高危因素、预警信号、急救技能、生活方式四方面,构建防猝死的“四重防线”。
猝死,是蓄谋已久的爆发
1. 猝死的三大元凶
心源性猝死,占80%,主要为心室颤动/心肌梗死,冠心病、遗传性心律失常为基础疾病脑源性猝死,占15%,主要为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脑血管畸形为基础病因肺源性猝死,占5%,主要为肺栓塞/哮喘持续状态,长期久坐、慢阻肺患者为高危人群。
2.猝死的“导火索”
极端疲劳:连续熬夜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剧烈运动:马拉松等无氧运动导致心脏负荷骤增;
情绪剧烈波动:愤怒或极度悲伤使血压飙升,血管破裂风险增加5倍;
温度骤变:冬季清晨寒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夏季脱水导致血液黏稠。
预警信号
1.心源性预警
胸痛:压榨性疼痛持续>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心悸:突发心跳加速(>150次/分)或漏跳感,伴眼前发黑;
异常疲乏:日常活动(如爬2层楼)即出现呼吸困难、冷汗。
2.脑源性预警
剧烈头痛: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可能伴随呕吐;
肢体失控:突然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含糊。
3.肺源性预警
不明原因呼吸困难: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分;
咯血:痰中带血丝,尤其长期卧床或肿瘤患者。
急救黄金4分钟,需紧急做的三件事
1.识别猝死
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2.立即启动生存链,提高全民心肺复苏和使用AED能力
(1)呼救:指定现场某人拨打120并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2)立即胸外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成人)。(3)早期除颤:AED到达后立即使用,按语音提示操作。
3.避免“致命错误”
不要摇晃患者或掐人中;未确认心跳停止前禁止胸外按压;除非气道阻塞,否则不要进行海姆立克急救。
预防猝死,从生活方式到科技干预
1.心脏健康管理
筛查“隐性冠心病”:积极戒烟、限酒,管控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有胸部不适,动态复查心电图,必要时做冠脉CTA。
基因检测:有猝死家族史者排查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2.压力与睡眠管理
管控压力,保障充分睡眠。
3.运动安全准则
强度控制: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0.8;
热身原则:寒冷环境下热身时间延长至20分钟;
高危人群运动禁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禁止竞技性运动。
科技防猝死,这些设备能救命
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的心房颤动预警功能已获FDA认证;
高危人群,可以植入ICD。
猝死不是宿命,而是可防可控的疾病
每一次猝死背后,都有数次被忽视的预警信号和可纠正的危险因素。从今天起,请做到:学会识别身体警报,掌握急救技能,每年做一次心血管深度筛查。记住:对健康的敬畏,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投资。
[作者:谢芳彬 三明市宁化县总医院 急诊科(心血管专业)、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