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有一种疾病正悄然威胁着无数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它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也许你曾在生活中注意到这样的场景:老人记不起刚刚说过的话,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都认不出来。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很可能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它主要影响大脑中与记忆、思维和语言相关的区域。在疾病初期,患者常常表现出近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遗忘明显。比如,刚刚放下的东西就忘记放在哪里,重复询问已经知晓的事情。随着病情发展,语言表达也会出现问题,可能会词不达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也会混乱,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分不清上午和下午。到了晚期,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丧失基本的生理功能。
从病因来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人,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除了遗传,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病史,载脂蛋白E(Apo E)等位基因£4等增加了患病风险。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头部受过严重外伤等,也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脑,进而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几率。
临床上,医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首先是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发展过程以及家族病史等。认知功能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一些标准化的测试题目,评估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等认知水平。此外,还会借助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观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大脑萎缩、特定tau蛋白沉积等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仍然无法被完全治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束手无策。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例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提高大脑中乙酰胆碱的水平,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NMDA受体拮抗剂则可以调节谷氨酸的活性,减轻神经毒性。同时,非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认知训练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活动,如拼图、记忆游戏、阅读等,帮助患者锻炼大脑,维持或提高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护理同样关键,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熟悉、规律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他们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行为。此外,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面对这一难题,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消除对患者的误解和歧视。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和防治的投入,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点亮希望之光,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许伟彬 泉州市惠安县疗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