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厦门市中医院超声医学科、医学影像科

用精准技术守护生命健康

医师节的光环常聚焦于临床医师。然而,在诊疗链条的关键环节,有一群医技人员正深度参与治疗一线,运用精准技术直接为患者解除病痛。让我们向那些用精准技术守护生命的医技人员致敬!

廖淞荷

医学影像科合影

廖良忠团队为患者实施DSA血管造影,右三为廖良忠

介入组团队

肌骨组团队

胃肠组团队

医学影像科:精确诊断+精细治疗,让患者少走弯路

秉持“精诊精治,影像先行”的理念,厦门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早已跳出“看片子”的传统定位,不仅在诊断上追求极致,更深度融合介入治疗与中西医优势,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融合创新:从精确诊断到治疗一体化

“影像检查不仅是看病,更是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医学影像科主任廖良忠强调。科室在诊断精度上实现重大突破,如对肝脏恶性肿瘤等疾病,磁共振影像诊断准确性基本等同于病理诊断,患者无需承受穿刺活检之苦,可直接进入治疗阶段。

这正是科室“诊断治疗一体化”的体现。近日,廖良忠团队成功为一名69岁晚期食管癌患者独立实施“CT引导下胃造瘘术”,以微创技术打通“营养生命线”,显著提升其生存质量。

此前,林女士因多年痛经、尿频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建议切除子宫。团队通过影像评估,确诊其为产后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盆腔淤血综合征”。在DSA引导下,微导管精准送入异常回流的盆腔静脉,栓塞剂释放后,林女士即刻露出笑容。术后次日她便出院,现已恢复工作。

“很多妇科疑难症不是器官问题,而是血管问题,影像能找到根结,介入能解决问题。”廖良忠说。

急诊“加速度”,为生命抢时间

“急诊不等人,介入必须跑在前面。”这是廖良忠对科室的硬性要求。

去年,一名13岁男孩因外伤不明原因出血,血压持续下降,多科室束手无策。廖良忠团队通过DSA设备精准定位出血点,以针孔大小的创口完成血管栓塞,术后血压迅速稳定。“如果等传统手术探查,孩子可能错失最佳抢救时间。”参与抢救的医生坦言。

作为全市急诊量第一的医院的重点科室,科室业务量常年位居前列:CT日均约500人次,磁共振日均110~120人次,普通拍片日均约400人次,介入导管室常年无休。即便如此,科室仍通过流程优化,确保拍片及CT检查“当天检查、无需预约”、磁共振1~2天完成;夜间固定配备1名护士、3名技师与2名诊断医生,保障“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及创伤中心”等急症患者及时检查诊断,为临床治疗明确方向。

管理培养:锻造全能“尖兵”,激活中西融合引擎

一支优秀的团队离不开科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在廖良忠带领下,科室实行科务会领导下“分层管理、权责明晰”模式,诊断组、技术组、护理组、介入诊疗组各司其职,极大激发团队主观能动性。

“我要求大家精诊精治,看清每处影像,下准确诊断,避免给患者和临床添麻烦。”他对工作质量要求严苛。人才培养上,科室致力于锻造“全能型尖兵”,自2018年起已选派10余名青年医师赴北京、上海、福州等顶尖医疗机构进修,持续为团队注入活力。

今年3月底,科室牵头的“方主亭中西医结合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工作站”正式落地。工作站聚焦高难度三、四级手术,已完成5台,涵盖肿瘤微创介入、血管疾病介入等领域。其核心特色是中医智慧贯穿全程:术前辨证调理提升患者耐受度,术中精准介入减少创伤,术后辅以中药促进康复,真正实现“1+1>2”的中西医融合效果。

超声医学科:多学组勇破指南边界,精研超声微创

“医学进步需要敢跨出‘指南’的人。当我们把每项技术钻到极致,那把微创‘手术刀’才能惠及更多人。”在常建东的带领下,厦门市中医院超声医学科正以多学组协同模式,将“医生的眼睛”锤炼成“治疗的手”。

介入组:导航精准消融,微创治疗领衔前沿

80多岁的肝癌患者林阿婆(化名)肝脏有三个恶性肿瘤,其中一个藏在肝边缘,传统超声难以捕捉。多家医院因病灶难以定位,建议她保守观察。

“不找到它,肿瘤随时会转移,我们必须试!”林阿婆不愿手术,经医生与家属多次沟通后,常建东决定为她实施介入消融治疗。团队借助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将磁共振图像与实时超声精准叠合,通过消融针精准刺入肿瘤,40分钟完成高温消融。如今林阿婆规律随访中,生活质量远超预期。

这场救治的背后,是科室扎实的技术实力。作为省内超声介入的领军者,科室设有介入、肌骨、胃肠、妇科等6大亚专科组。介入组核心技术消融治疗适用于子宫肌瘤、腺肌症及甲状腺肿瘤等,相比腹腔镜等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肌骨组:动态超声透视,运动损伤“实时解码”

肌骨超声被誉为“运动医学第三只眼”,其优势在于动态可视化:运动员模拟疼痛动作,医生能即刻捕捉韧带损伤或神经卡压病变。传统“盲打”封闭针可能误伤神经血管,而许梅娜团队的超声引导治疗能精准定位,使药量减少50%,疗效却倍增。

45岁的张女士曾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理疗三月收效甚微。经肌骨超声检查,许梅娜发现其梨状肌水肿压迫坐骨神经。超声引导下注射仅用5分钟,她的疼痛评分就从8分直降至5分。

目前科室年接诊肌骨患者超1万例,并连续五年举办鹭岛肌骨超声学习班,为基层医生破除认知盲区。

胃肠组:穿透消化道盲区,揪出“隐身”病灶

陈小燕团队曾为一名孕35周的阑尾炎患者实施超声引导穿刺,抽脓确诊后,联系产科、外科完成剖宫产和阑尾切除“一站式”手术。

胃肠道超声具有安全无创、无辐射、实时动态等优势,能有效助力胃肠道器质性、功能性病变诊疗及穿刺置管,尤其小肠超声填补了消化道检查盲区。但因患者及临床医师认知不足,其价值尚未充分发挥。陈小燕团队持续推广该技术,希望将其作为胃癌、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工具,与内镜形成“超声初筛-内镜确诊-超声随访”的协同互补模式,能够惠及更多患者。

在常建东的带领下,科室将“精益求精”融入基因:从1995年全省首开肝癌消融,到2015年攻克甲状腺消融,再到如今成为全国子宫腺肌症消融8家基地之一,团队始终遵循“成熟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

科室还追求“仁心仁术”,2022年牵头成立闽西南超声医学5G创新联盟,通过远程平台,基层医院将超声图像实时投射至诊室大屏。“上周晋江一例疑似阑尾脓肿,我们远程指导穿刺确诊,避免了开腹探查。”常建东介绍,联盟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资源,已开展十余例疑难远程会诊。(廖淞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