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显示,每年全球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达135万,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5~29岁人群的头号杀手,是亟待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在诸多交通事故危险因素中,酒驾的危害已广为人知,“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10%的交通事故与“药驾”相关,比起“明知故犯”的酒驾,“药驾”更像“藏在药盒里的隐患”,很多人服药后驾车,却不知自己正处于危险驾驶状态!
何为“药驾”
“药驾”是指驾驶员服用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后驾车的行为。此类药物可能对驾驶员认知、心理和运动技能(如警觉性、注意力、反应时间和视力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危害交通安全。与酒驾不同,药驾引发交通事故的司机多属于“无心之过”。除了大麻、海洛因等管制药品,以下几类常见药物需司机朋友谨慎对待:
◆可能引起嗜睡和反应变慢的药物
镇静催眠药:如艾司唑仑、唑吡坦等,直接抑制中枢,导致困倦、嗜睡;
抗过敏药:如氯苯那敏、酮替芬等,常见副作用是嗜睡;
复方感冒药:如泰诺、感冒灵、新康泰克等多含氯苯那敏,服用后容易犯困;
此外,抗偏头痛药(如苯噻啶)、抗抑郁药(如丙咪嗪)、胃药(如奥美拉唑)也可能引发嗜睡。
危险点:高速上1秒的犯困,车辆就能驶出几十米,极易引发追尾事故。
◆可能引起眩晕或幻觉的药物
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可能使人眩晕;
止痛药:双氯芬酸等解热镇痛药可能引发眩晕;
抗血小板药:如双嘧达莫可能导致头痛、眩晕;
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可刺激大脑多巴胺受体,引起眩晕、幻觉、精神错乱。
危险点:眩晕或幻觉会干扰驾驶判断力,危及行车安全。
◆可能影响视力与辨色能力的药物
少数人服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后,出现视力降低、辨色困难;东莨菪碱、阿托品等缓解胃肠道痉挛的药物,会扩张瞳孔并导致视物不清;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可能引发视物模糊、注意力下降。
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硝酸甘油可能导致视物模糊;
危险点:若无法分辨红绿灯和车道线,相当于“闭着眼开车”。
◆可能引起定向力障碍的药物
镇痛药如哌替啶;抗消化性溃疡药如西咪替丁,可引起定向力障碍;长期服用避孕药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异常,引发复视、定向力障碍;
此外,吲达帕胺、哌唑嗪等降压药可引起尿频、眩晕、感觉异常,长期服药者需定期与医生沟通,评估对驾驶能力的影响。
如何防范药驾风险
主动告知职业:就医时主动说明自己是驾驶员,让医生尽量避开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同时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服药前务必仔细查看说明书,尤其关注“注意事项”,若有“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可能引起嗜睡”等提示,需避免驾车。
调整服药时间:若必须服用影响驾驶的药物,尽量选择非驾驶时段(如睡前)服用。
充分休息再驾驶:若用药后需驾车,应休息一段时间(通常4~6小时,具体需参考药物半衰期或遵医嘱),待药物影响消退后再出发。
及时应对不适:行车途中若出现头晕、眼花、困倦等不适,及时靠边停车休息,必要时就医。
“药驾”的危害,不在于剂量大小,而在“无知无畏”。135万道路交通死亡案例中,或许就有因一片感冒药、一粒降压药引发的悲剧。别让“不知道”成为终身遗憾——自己吃药不开车,也提醒身边人多留意,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守护。
(作者:李飞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