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人体内重要的止血凝血细胞,其数量波动常引起大众的关注,有人会将血小板增多直接与血液病画等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本文从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出发,探究血小板增多的原因,纠正一些常见认知误区,通过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差异,给出正确的就医、处理建议,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血液系统异常,避免因错误判断而产生焦虑或过度治疗。
血小板:机体止血的关键卫士
血小板(platelets)是骨髓里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一小块细胞质,没有细胞核,却在血液系统里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止血并参与到凝血进程当中。正常成人体内的血小板数目处在100~300×10^9/L这一范围,偏高或者偏低都有可能是某种异常的迹象。
血小板增多(thrombocytosis)指的是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持续超出正常上限,其病理机理可大致分为两类:原发性(克隆性)和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大多由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所引发,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或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常常伴随着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血栓形成的风险上升。而继发性增多则较为普遍地出现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手术之后等情形之下,这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血小板数量短时间内增加也可能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剧烈运动、怀孕、心理压力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所以一次血常规检查出现异常结果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还需要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来判断。
血小板增多的常见误区解析
在临床上以及科普问诊的时候,血小板增多的误区也是层出不穷。首先就是血小板越多越好,其实血小板虽然止血,但是血小板过多会导致血液过于黏稠,从而导致动静脉血栓,严重的还会导致脑梗、心肌梗死等危重急症。第二个误区是“血小板增多就是白血病或者血液病”,确实有些血液肿瘤,例如骨髓增殖性肿瘤,它会把血小板升高当作最初症状,但这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个。很多非恶性因素也会导致血小板暂时升高,白血病等还要通过骨髓细胞形状、染色体、分子层次等许多方面来诊断。第三,“血小板不降就要马上治疗”,这个观点同样站不住脚。对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应当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例如控制感染、补铁、消炎等,并非急着去抑制血小板生成。盲目使用抗血小板或者细胞毒药物会导致副作用,甚至诱发出血,所以要科学评估病因,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干预,这是医疗决策的基本准则。
血小板增多的科学应对策略
血小板升高这一实验室指标出现的时候,按照“先看,再查,后处理”的步骤来操作比较妥当。首先去就医再次检查,弄清楚血小板增多是否为持续的状况,接着可以做血涂片形态观察、CRP、铁蛋白、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必要情况下还要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一下造血系统的问题。确诊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主要针对病因、缺铁性贫血、补铁后血小板下降、感染或者炎症导致的,采用抗感染或者抗炎措施也能降下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需要血液科进一步治疗,常用药有羟基脲、干扰素、阿司匹林等,要定期随访,预防血栓或者出血,降低并发症出现。
血小板增多常常被大众误认为是重大血液病的信号,其实背后病因复杂,诊断要准确,处理更要因人而异,不能随便根据血常规结果自己诊断,更不能盲目恐慌或者过度治疗。只有依靠专业评估和理性认识,才能守护真正的健康,提升对血液系统的科学认知,也是公众健康素养的关键一环。
(作者:刘卫军 福建省福鼎市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