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个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硕果累累但又略显萧瑟的景象。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秋季养生需顺应节气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就一同了解秋季不同节气的养生要点。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此时虽然暑气未尽,但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在饮食方面,应遵循“增酸减辛”的原则,多吃些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柚子等,以收敛肺气;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如辣椒、生姜等,避免肺气过散。由于夏季人们大量出汗,身体损耗较大,立秋后可适当食用一些滋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百合等,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
处暑,意味着暑气至此而止。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但仍有“秋老虎”肆虐。处暑养生要注重防燥,多补充水分。除了多喝水,还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银耳、莲子等。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等功能,可生食、榨汁或炖煮;银耳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有滋阴润肺的功效。运动方面,可选择一些较为轻松的项目,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损伤阳气。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白露过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水汽遇冷在地面和物体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此时养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和腹部的保暖。民间有“白露身不露”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以防着凉。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等,以养护脾胃。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增强免疫力。
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秋分时节,阴阳平衡,养生也要注重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在精神调养上,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可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秋游等,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缓解压力。饮食方面,要注意荤素搭配,多吃一些平补的食物,如山药、芡实、香菇等。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作用;芡实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秋分时节天气干燥,要继续做好防燥工作。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养生要注意足部保暖,可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感冒。饮食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温热性食物的摄入,如羊肉、桂圆等,以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冷、初霜出现。霜降时节,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养生要注重养藏。此时可多吃一些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黑豆等。核桃有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的功效;黑芝麻能补肝肾、益精血。在运动方面,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在寒冷的早晨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以防受寒。
秋季是一个养生的好时节,我们要顺应不同节气的特点,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调养,这样才能在秋季保持身体健康,为冬季的到来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在秋季的节气变换中,呵护好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生活。
(作者:卢建平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治医师)